由香港拳王葉文龍(Kim)真人勵志奮鬥史改篇,電影《金袍拳王》在愛奇藝熱播中,導演是憑《倩女幽魂》勇奪金馬獎的阮繼志。劇組專程去泰國取景,戲中擔正男一的葉文龍與武打影星錢小豪打到拳拳到肉,上演一場場擂台真實激戰。
為甚麼葉文龍的自身經歷竟然能變成電影故事的藍本?他告訴我們,原來拳王風光背後有洋蔥。自細家境貧寒,經常被打、被欺負的葉文龍,為了保護自己,更為了保護患癌的妹妹,走上了學習泰拳之路。
不向命運低頭,不怕日夜苦練周身傷,葉文龍終奪得國際及香港金腰帶拳王寶座,成就了一代拳王。他希望香港人縱使在社會運動、疫情的雙重打擊下,也要學會逆境自強。
文:郭延桐 圖:黃冠華
葉文龍當年憑苦練,連奪三屆(1996至1998年)國際及香港金腰帶拳王寶座。2005年他創辦了本地拳賽品牌「I-1」,令香港泰拳首次進入國際視線,為港人爭了一口氣。15年過去,至今仍每年有至少80個國家的泰拳選手來港參與賽事,創造了600個拳王。由於和患癌妹妹經常做善事,到老人院幫公公婆婆剪頭髮、影平安相,2016年他獲頒發全球華人傑出青年獎。
男人四十 豁出去擔正主角
提起泰拳,很多人會聯想到電影《激戰》中的張家輝。其實在現實生活中,葉文龍才是真正的拳壇泰斗,當年他出戰30場贏28場,被譽為「港版吳京」,綽號「小戰神」。今年44歲的他,早已宣布退下擂台,最近卻勇闖影視界,第一次拍戲即擔正男一。葉文龍說友人都起哄:「有人質疑我老、不再做運動,減磅是癡人說夢,但是我豁出去,盡做。」
為了拍攝《金袍拳王》,葉文龍接受地獄式訓練,只吃雞胸肉和烚菜,並加入大量帶氧運動,兩個月瘋狂減了40磅,六塊腹肌全部歸位。拍攝過程亦不簡單,葉文龍試過在滿布青苔的水中石頭上失足跌傷,甚至因大象的排泄物導致嚴重過敏、紅腫發燒,要入院治療。葉文龍說:「我用行動證明自己有決心、有方法改變一切,鼓勵四字頭的人都可以勇於突破自我。」
自幼家貧 現實版《破壞之王》
葉文龍坐在拳館內受訪,回想起少年路,形容自己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樣,「在很典型的香港基層家庭長大」。他小時候家境清貧,一家四口住在大圍山上臨時搭建的鐵皮屋內。不幸的是,1979年一場超級強烈的10號風球荷貝襲港,鐵皮屋被吹倒,他們一家被消防員救了,安排入住徙置區,然而徙置區的環境很差,四個人睡同一張床,家人之間要交叉腳,「甚至腳趾差點插進鼻孔睡覺」。
由於家境問題,葉文龍很早就出來做散工幫補家計,當時他爸爸做廚房、媽媽做樓面:「我做過二十多種替工,有工就去做,做過廚房、執碗碟的樓面;做過地盤、做過清潔、沖過奶茶、做過包裝甚至運輸。」雖然生活艱難,但他仍然很樂觀:「我真的送過外賣,你有沒有看過周星馳的《破壞之王》?我就是戲裏面那個窮小子外賣仔——何金銀。」
為保護家人 踏上練武之路
《破壞之王》講述的是茶餐廳外賣仔周星馳(阿銀)的故事,他因為性格懦弱備受霸凌,但心中充滿懲奸除惡的熱血。為了保護心愛的女人阿麗,他決定透過習武來扭轉現狀,徹底擺脫懦夫的陰影。其實葉文龍的狀況真是和阿銀有幾分相似,他之所以走上泰拳路,就是自細受盡欺凌,患癌妹妹也受人歧視。為了保護自己,保護心愛的家人,他走上了泰拳之路。
「我小學開始被人欺負,尤其入了中學,讀新法書院時,經常被打。當時我媽媽給幾元我剪頭髮,剪到個頭好薯仔,去廁所時會被人塞入廁所。一放學就被人捉上去太子道新法書院那條天橋上打。」而他妹妹因為患癌的緣故,也試過被人歧視、被人欺負,所以他開始覺得,如果連自己都保護不到,怎麼保護屋企人?他開始想去學功夫。
自認無天份 惟有將勤補拙
14歲就早早輟學的葉文龍,一邊在髮型屋工作賺錢養家;一邊又練習詠春、學習自由搏擊。他在髮型屋要不斷幫客人洗頭,冬天時雙手時常「爆拆」,但又要練拳,因此兩隻手長期潰爛,經常痛到不可開交。
「其實我沒有甚麼天份,但我勤力,差不多一放工就去拳館練習。別人練兩個鐘頭,我就練夠6個鐘頭。別人爛手後會說休息,但我不會。我爛了手就練腳,腳都踢爆了,連鞋都穿不入,我就練習膝頭,膝頭都不行了,就練習其他部位。我是一直傷、一直練、一直打。」
葉文龍唱《金袍拳王》電影主題曲《一生自豪》時特別感觸,歌詞說「尋尋覓覓無懼惡風急雨踏盡前面路,我信我兩手定會創造」,他覺得真實地反映了他學拳那段時候的艱苦經歷。
16歲上擂台 20歲奪金腰帶
1992年葉文龍16歲,第一次真正踏上擂台。第一場新手賽就輸了,皆因即使經常苦練,但練習成果不明顯。往後的比賽,他總結經驗,努力迎戰:「當時打比賽,我打得很密集,一個月一場,有時候兩個月一場,我試過在珠海打完一場,還沒夠14天,腳的傷還沒好,就去山東打,當時山東零下二十幾度,對手追着我受傷的腳來踢,我從來沒有試過如此痛。」然而山東這場賽事,葉文龍打贏了,之後更是越戰越勇,幾乎九成賽事都贏。
最輝煌的時期是1996至1998年,葉文龍連奪三屆國際及香港金腰帶拳王寶座。
「三場都很辛苦,壓力爆燈,因為打的時候都是困獸鬥,而且全部要簽署生死狀。」葉文龍印象最深刻的是1996年那一場比賽,賽例是打5個回合,每回合2分鐘。當年才20歲的葉文龍,第一個回合輸了,還被人打爆眼球:「當時我的眼睛已經看不到東西,我以為自己這次一定盲了,但是我不想被人KO,繼續打下面的回合。」最後葉文龍憑着不認輸、不服輸的毅力贏得了金腰帶。
拳王背後 靠做小販維生
以為當上拳王就可大富大貴?其實拳王背後並不風光。
「香港沒有運動是可以賺錢的,真的是為了興趣,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情努力。現在做冠軍可以去教拳,但當時我做冠軍還要去做其他事討生活。」拳王並沒有為葉文龍帶來富貴生活,反而要繼續靠賣手錶、賣啤啤熊維生,做個地地道道的小販。
一開始他去皇后像廣場賣手錶,後來發現銷量不好,又跑去賣啤啤熊。葉文龍說出了自己表面堅強背後的小秘密:「其實我很喜歡公仔,我是一個要抱着公仔睡覺的人,否則會很害怕。」後來因為營銷手法好,賣啤啤熊賣得很成功,被朋友取名為「啤啤龍」,但葉文龍從不介意別人對自己的任何稱號。後來他有點積蓄就去了泰國學習、訓練,練得一身好武功,當然越打越出色。
創辦「I-1」 為港人爭口氣
本來可以在擂台繼續大放異彩,可惜98年恰好遇上金融風暴,泰拳比賽缺乏資金,也沒有贊助人,一停賽就是2年,這讓葉文龍重新思考未來的人生路。25歲時他宣布退役:「退下來是因為想做更有意義的事。」於是他開始計畫創辦本地拳賽品牌「I-1」。歷盡艱辛,現時「I-1」這個品牌已經享譽國際。
對葉文龍來說,創辦「I-1」除了是要推動本地泰拳發展外,亦同時想彌補當年拳手生涯期間所沒有的東西。他說,自己那個年代的本地賽事實在太粗糙,沒有威風的出場、也沒有華麗的舞台,連最重要的醫療團隊也不完善。他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下一代每位拳手,都能夠在台上享受榮耀時刻,感受到作為拳手的苦盡甘來。
推廣泰拳 疫後進軍大灣區
2005年創辦「I-1」,距今整整15年。經過這些年發展「I-1」已頗具規模,每年至少有80個國家、地區的泰拳選手來港參賽,創造了600個拳王。每年「I-1」在九龍灣國際展貿中心舉行的泰拳大賽,雲集了香港、內地、俄羅斯、塞浦路斯、瑞典、比利時、土耳其、摩洛哥、巴西、馬達加斯加、巴布亞新畿內亞、瑞士、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等多個國家、地區的拳手,堪稱香港泰拳界的最大盛事。
想起當初創辦「I-1」的時候,葉文龍至今仍然覺得辛酸:「當初大家都說做不了,說我只會打拳,不會搞拳賽,他們不相信在香港可以有泰拳淘汰賽。我自己四處游說找贊助人,自己學習搭擂台,自己向S1(泰國國家級別比賽)學習,自己廣邀世界各地拳手來香港,幫他們做簽證。」一步一腳印,熬到今天的確不容易,但最近由於疫情肆虐,賽事也被迫停辦。葉文龍雖然覺得難過,但卻未想過放棄:「一通關後我就會上去大灣區傾拳賽的事,未來希望多進軍內地,北望神州。」
達成妹妹遺願 專注慈善事業
疫情期間沒有拳賽,葉文龍做得最多的就是善事,有時候他會想起3年前患癌過世的妹妹。
「我妹妹一直病,病了很多年。她有個像橙那麼大的腫瘤在頭,做了手術還是不行,要繼續電療化療,後來更出現腦積水、糖尿病等後遺症。但她一直堅持幫人,仍然帶病去威爾斯做義工,她是一個很堅強的女孩。」
妹妹去世時,葉文龍將葬禮上收取得來的10萬元帛金,悉數捐贈給兒童癌症基金。妹妹走了,他繼續以香港又一村獅子會成員的身份,積極投身慈善活動。疫情期間,葉文龍到華富邨,為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義贈抗疫物資福袋;又於長沙灣、大角咀及觀塘向長者及獨居老人派發抗疫物資。他又出席了香港音樂人協會舉辦的live band義唱籌款抗疫活動,籌募經費購買抗疫物資贈送給社區有需要人士。葉文龍說,為了延續妹妹樂於助人的精神,他未來也會繼續做,不停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