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時代,自媒體興起,散播資訊的權力分散,各種想法和價值觀都有機會搶佔講台,爭取受眾,衝擊傳統價值觀。另一方面,網路發達,未成年人比以往更容易接觸成年人的資訊,彼此世界的界線越來越模糊。學童回家不一定要看「兒童節目」,上網就能瀏覽各種內容;登入網上遊戲或其他社交平台,輕易就能與陌生成年人溝通接觸。避免兒童接觸不良訊息非常困難,學校幾乎成為塑造學生正面價值觀的最後防線。
學校是未成年人僅餘的「中心化」學習平台,縱然其權威及影響力有所下降,卻依然能守護某些價值和觀念的「正統」,並有系統地灌輸學生。作為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監管者,教育局必須將學生的利益置於首位,傳遞明確且正確的道德底線。然而,如何平衡價值觀與現代社會需求,令學生「聽入耳」卻一點不易。
教育局核心使命:保障學生利益
作為影響數以十萬計學童的政府機關,教育局的首要任務是保障他們的利益,為其成長護航。學生正處於重要成長階段,他們往後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深受此時期所接觸的人、事、物影響。教育局有責任確保學校提供正確的信息和指導,避免學生因人生閱歷淺和心智未成熟而抉擇錯誤。
教育局強調「拒絕婚前性行為」,以保護學生為出發點,雖然與當代實況及不少人都得價值觀相悖,但不失為比較保險的做法。學校面向的是尚未成年的學生,「拒絕」的立場有利學校幫助學生建立保護自己的意識,減少潛在的心理壓力和情感困擾。
傳遞價值觀的挑戰
儘管教育局的初衷是保護學生,但如何有效地傳遞這些價值觀,令學生樂於接受,卻並非易事。性教育涉及個人價值觀、家庭背景、社會文化氛圍等多個範疇,設計和推行相關教育挑戰特別多。教育局如果一味強調傳統道德底線,隨時引發青少年叛逆心理。筆者記得美國大學校園起初禁止推銷香煙廣告,煙草商遂買下廣告位置並以醒目方式宣傳「禁煙」,結果香煙銷售額不跌反升,側面反映教育要顧及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隨着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和現代人生活徹底融合,學生每天接觸大量潮流新知。如果教育局設計的教材過於保守或脫離實際,學生啼笑皆非,產生抗拒心態,效果自然適得其反。立法會議員江玉歡指出教育局所制定的教材建議學生有性衝動時「一起去到運動場打羽毛球」的建議不切實際,並質疑要求學生簽署承諾書是否有效,以上意見值得當局參考。
價值觀教育以人為本,令學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相關教育才能事半功倍。筆者建議透過不同活動和分享,請學生發表所想,鼓勵他們反思婚前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後果,更容易令他們學懂保護自己。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