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會議早前圓滿結束,會議報告不但向世界展示國家過去十年的「治國成績表」,更列出未來國家發展的「工作清單」。反觀香港雖在2020年的生產總值為3,430億美元 ,高於同期馬來西亞一整個國家的經濟產出 。然根據統計處最新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按季統計報告》,逾357萬就業人士中收入最低的2.9%人士與收入最高的2.9%,兩者相差高達33倍 。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最新發表的「生活費用調查」結果中香港連續3年蟬聯全球之冠 ,同時房屋局最新的推算數宗字指出香港目前共有12.75萬人居住在環境不適切的居所中,如劏房、板間房、閣樓、臨時構築物等 。「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正值此時香港正好審視過去民生政策,並為未來發展的提出改善措施。
基層勞工無法分享經濟成果
目前香港基層勞工集中在服務行業的低技術工種中,如物業管理、保安及清潔服務、餐飲服務等。 他們經濟地位低下,缺乏生產工具,大部分沒有物業。雖他們用勤勞的雙手去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但依然長工時、薄待遇、前景亦不安穩。例如《2021年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中提及的保安服務從業人員每周工時中位數為54小時, 收入中位數只有1.43萬港元,48.1%人士時薪只有40至50港元 ,只高於同期最低工資2.5至12.5港元不等,可說是「越勞動越少錢」。同時,香港2020年在政策介入前的在職貧困人口高達80.5萬人 ,主要從事非技術性工作或可替換性高的工作所組成,如超市收銀員。基層勞工只能以微薄的薪金去滿足年年增長的開支,部分更只能屈居於劏房之中,可謂「居香港大不易」。
政府須肩負起二次分配責任
香港80-90年代經濟騰飛,各行各業蒸蒸日上,有人歸功於政府的「積極不干預」政策,由市場「做大個蛋糕」。但如今時代已截然不同,香港最近公布的堅尼系數為2016年的0.539 ,貧富懸殊問題嚴重,政府的治理哲學應要盡快改為「如何分配蛋糕」。政府可考慮設立累進物業稅,按照物業持有人的物業數量、物業估值作為稅率的根據,以「能者多付」原則向業主徵收稅款,收集的稅款便用作支持臨時房屋、簡約公屋等項目。同時重啟遺產稅,稅款則用以支持教育福利等開支,幫助基層提升階級流動性,令社會更公平,讓社會大眾均能分享經濟成果。
國際局勢緊張,通漲持續,環球經濟有持續下行趨勢,若香港進入經濟寒冬時期,政府便需要成為社會堅定的火炬。雖今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便提及要推行「精準扶貧」,擺脫跨代貧窮,增加階級流動,同時會提高勞工權益 。但最根本的是政府要改變施政理念,將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場無形之手有機結合,展現良政善治之風,實現香港版的「共同富裕」,讓香港人相信可以靠着自己的雙手,闖出一片新天地。
文:張運强
政賢力量青年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