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才是負資產問題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文:劉 信

金管局最近公布,今年首季負資產數目為40741宗,也是2003年底以來的新高。「負資產」在香港市民心目中,一直猶如洪水猛獸,因為這是每一個人2003年噩夢的觸發詞。不論當年你是那一個階層,2003年香港經濟低迷帶來的影響,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定程度的切身感受。

本來開首所有的「2003年底以來新高」,也是自樓價開始下行後,每每提到負資產時必然會用到的描述。這種描述筆法自然是為了吸引眼球,但03年後樓價急速回升,負資產數目大幅下降。經過接近20年的升市,樓市再次出現回調,出現負資產是無可避免的事情。不過現時負資產數目,對比2003年沒有太多可比性,當年最高峰負資產達10.6萬宗,2025年的今日連當年的一半還比不上,這也是政府可以大放言論去指負資產風險仍然可控的原因。

然而,負資產的數字升跌是否會對金融或經濟體系造成衝突,又沒有直接的關係。例如近年雖然負資產數字上升,雖然坊間消費氣氛疲弱,但實際上很多零售數據沒有按比例跟隨下跌。

對比起2003年樓價斷崖式下跌,現時情況還有很大段距離。因為香港人過去數十年一直堅信樓市,只要有能力繼續供款,就不會斷供。負資產的破壞在還能堅持供款的時候,就只是不能賣出物業,因為要直接賠錢給銀行。最大的破壞應該要數當市民未能還款,那時候經濟大多有一定程度衰退,樓市、實體經濟、股市齊齊向下的情況,在最低位被低賣出物業,賠償給銀行的金額也會大幅增加。

來到這裡,諸君應當明白,「負資產」要成為一個巨大的經濟問題前,必須留意市民的還款能力。而影響市民還款能力的要素,最主要就有兩個,第一個是利率的上升,過去幾年美國持續加息,使市民實際可掌控收入減少,但慶幸的是利率上升週期短暫完結。第二個原因則是失業率的上升,市民仍然能堅持還款,很大程度是每月有收入在手。現今中產家庭,大多是雙職父母,即使利率上升,實際掌控收入有所減少,比例上也不會太大。但若然貿然有一方面失業,其後果則不堪切想,甚至會影響已經微弱的出生率。

幸好的是,香港現時失業率仍然處於極低水平,這也是為什麼金管局有底氣去指出「負資產」不應是目前的焦點。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及副總裁阮國恒,於不同場合都有表達過,現時樓按市場的逾期還款比率仍然處於非常低的水平,而樓市下行必然會帶來負資產,認為相關數字意義不大。

這個想法是正確的,因為若然「負資產」概念被太過放大,市民的消費意欲進一步下跌時,隨時會拖累實際經濟。出現負資產不是問題,情況猶如地震一樣,只要建築結構穩固,仍然可以抵禦一段長時間,甚或不受影響。但若地震持續加強,直至影響建築結構,屆時就可能有來得很快的連鎖反應出現,這也是現屆政府需要即時面對的事情。不是要說避免負資產繼續增加,反而是要確保經濟增長持續,失業率不能大幅上升,引發進一步的潛在連鎖反應。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