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填還是焚燒?多年來,廢物如何處理一直備受香港社會關注,甚至時常引發爭議。筆者近日藉赴珠海考察的機會,參觀了現代化焚化爐設施、焚化爐預製件工廠等,對這個問題有了更全面的認知,廢物處理的「珠海經驗」值得香港借鏡並加強合作。
現時香港每日生產16,410噸的廢物,有近70%(約11,370噸)直接棄置堆填區。根據每日的垃圾量推算,預計到2030年初,堆填區將達至飽和。只可惜,根據《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35》,本港計劃在2025年啟用的石鼓洲第一期現代化焚化爐設施(I.PARK),每處理廢物 3,000噸,僅占本港每日堆填的廢物總量的20%;第二期預計在2030年在屯門曾咀建成,處理能力為4,000噸廢物。第三期計劃於2035年後在北部都會區建立,目前還未有具體選址。然而,面對堆田區飽和的問題,明年4月實施的減廢回收計劃仍存在許多執行上的困難及憂慮,既然遠水救不了近火,最有效的途徑就是「轉廢為能」的措施。
轉廢為能並非新鮮事物,將廢物轉化為能源是一種能量轉換的概念,通過燃燒固體廢物產生電能。珠海市在廢物管理和處理上有三點優勢,不但有利於本地的經濟發展,對香港等外地解決同類問題也有助益。
第一、珠海擁有最先進的焚化爐製造技術,正在籌建的第三期機組,每個煱爐可處理1,000噸廢物,飛灰排放率(焚化底渣)可降至3%或以下。現時的處理技術早就將二噁英等有毒氣體燃燒於無形,排出的蒸汽肉眼已難見,並且不會影響人體健康。香港石鼓洲的現代式焚化設施I.PARK六個機組的預製組件都是產自珠海,按十年前的生產要求每個煱爐處理500噸廢物,飛灰排放率10%。特區政府應要求石鼓洲I.PARK改善技術,以減低飛灰排放率,並在籌建屯門曾咀I.PARK二期時考慮使用內地最新技術,以提高轉廢為能的效益。
第二、珠海擁有寬鬆的土地空間及有遠見的廢物處理策略。正在籌建的第三期焚化爐預計兩年內可建成,以滿足都市發展需要。目前珠海市每日廢物棄置量為3200噸,新建的焚化設施處理能力將大大増加,並且有剩餘容量。建議特區政府可與珠海市協商,善用珠海剩餘的焚化設施容量,考慮以付費的形式船運本地廢物到珠海的焚化爐焚燒,並且將轉化輸出的電力歸珠海擁有和使用。這樣做可以有效助香港多個方式減少廢物問題,並且能為珠海提供額外的能源供應,實現互利共贏。
第三、珠海焚化爐製造成本性價比高。珠海的焚化設施造價成本相對較低,第一、二期焚化爐的總造價為17億元人民幣,處理廢物規模合共3,000噸。與香港石鼓洲I.PARK相比,珠海的造價僅為十分一。雖然石鼓洲因選址的特殊原因導致建造成本較高,但隨着技術發展,使用預製組件的方式可大大降低建造成本及縮短時間。這對香港I.PARK第二期的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總結而言,珠海的現代式焚化設施經驗和技術就是他山之石,為香港解決廢物處理問題提供寶貴參考。特別在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的背景下,隨着區內交通愈發便利,灣區內的協調發展更具彈性。在都市廢物處理的策略上,香港不僅要解決與「鄰居」深圳的堆填區問題,也應重新考慮一些焚化設施的選址。在遵循大灣區協調發展、互利共贏原則的前提下,進一步深化與鄰近城市的合作。
文:黃冰芬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總主任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