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11月29日晚,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去世,享年100歲,一個時代真的結束了。
50多年前的1971年,他秘密訪華,與中方攜手促成了1972年尼克遜總統對中國的「破冰之旅」。
很多評論都說,基辛格是以一己之力爲中美關係破冰,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中美和解,如沒有毛澤東的靈光一閃以乒乓外交破局,就不會有基辛格的秘密外交。而且當時任何一個美國領導人,都要思考要不要和中國建交的問題。基辛格是71年7月秘密來華的,10月中國便重返聯合國,當時的美國已經沒有能力阻止了,實際上當年表決的時候,美國依然投了反對票。
如果基辛格不來,中國重返聯合國,那麼聯合國將會出現兩個常任理事國無法外交的情況。
當然,基辛格的努力是加速了中美和解。他首次訪華和周恩來總理會談超過17個小時,雙方就中美關係正常化的一系列問題廣泛交換了意見。雙方達成的共識是:「打破僵局」「要和平而非衝突」。
中美雙方在他們密會後發表公告,宣佈美國總統尼克遜應邀訪問中國,這消息震驚了全世界,中美關係的大門也從此悄然打開。
1972年2月,基辛格陪同尼克遜訪華,兩國隨後發佈了《上海公報》,宣佈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1973年基辛格被任命爲國務卿,是尼克遜和福特兩屆美國政府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和執行者。
但這位在中國家傳戶曉的人物,卻也是劣跡斑斑。
1969年,他作為國家安全顧問,下令戰機出動3600架次轟炸柬埔寨,使數十萬無辜平民死亡。他更干涉印巴戰爭、支持印尼發動東帝汶戰爭、支持以色列打第四次中東戰爭,當然,還有支持智利皮諾切特兵變,支持阿根廷軍頭等,每一筆都是數萬到數十萬條人命。
可以說,基辛格是一個複雜體,他的一切美名和罵名,都源於他的外交思想:「現實主義」。
簡言之,他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態度,迴避了當時中美的「意識形態」,把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通過接觸互動,求同存異,以尋找一種符合美國現實利益的「動態平衡」。
結果,有人讚他爲美國利益捍衛者,有人罵他沒有原則,沒有道德的戰犯。
他正正是沒有原則的現實主義,因時制移的操作,於是也矛盾處處,如他既下轟炸柬埔寨,使美國深陷越南戰爭,但主力推動中美歷史大和解,又把美國拉出越戰的泥潭,並最終在中美合力下,使美國贏得了冷戰的勝利。
實際上,美國政治一直以來對華政策的主要方向,就是基辛格的對華接觸理論(Engagement Policies)。在他去世前,作了人生最後一次的出國訪問,拖着百歲之軀訪問中國,試圖說服雙方再次接觸,就像50多年前那樣,接觸互動,求同存異,再尋找一種符合兩國現實利益的新「動態平衡」。
我們在總結中美今年的中場休息時,也不要忘記中國需要在美國國內培養更多像基辛格一樣的現實主義者,本質是爲了維護美國世界霸權,但對中美關係是有所促進的。
基辛格們在世界各國都做過不少壞事,但是他們相對務實,知道中美緩和有利於美國的利益,而不會被意識形態所綁架。
逝者已矣,基辛格去世是代表理性維護美國利益的時代已結束了,像他這樣能討論實事的老派風格政客越來越少了,代之的是口不擇言、毫無底底線的網紅政客,這些人爲了國內越來越抽象的政治氛圍內鬥,不惜讓國家的整體外交利益服務於荒誕的內部鬥爭,哪怕毀壞國家利益也在所不惜。
對中國而言,小人即使斤斤計較,陰冷狠毒,起碼比瘋子可靠、可談和可信。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