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上演「大罷免」荒謬劇 文:陳國祥

柯建銘(左)聲稱將發動民意代表大罷免。(FB 圖片)
柯建銘(左)聲稱將發動民意代表大罷免。(FB 圖片)

民進黨目前處在「雙少數」狀態中,一方面賴清德的領導人大選投票率只有百分之四十,算是少數;在立法機構113席中,民進黨只佔51席,在野各黨及無黨籍民意代表合起來超過半數,經常在多數決中打敗民進黨政府。 為了扭轉少數席次的劣勢,突破施政備受掣肘的困境,民進黨立法機構總召集人柯建銘鼓動「大罷免」,針對國民黨上次得票較少的民意代表發動罷免,意圖把他們拉下馬,再經由補選換上自家人,以便在立法機構重新掌握多數席次。

這個改變「朝小野大」格局的企圖目前在各選區展開連署,成案後發動選民投下贊成罷免票,得逞後再展開補選選戰。台灣現行選舉罷免辦法沒有罷免同意票數必須多於當選票數的規定,所以拉下一位民選公職人員相對容易,過去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只是罷免不同於選舉,提供選民幾個候選人為選項,而是一種仇恨動員,所以是一種負面投票,與民主政治選賢與能的理念不符,何況民進黨發動的罷免並非因為該位民意代表有失職或是失德情事,只是為了改變整體席次的結構,所以民眾對大罷免認同度很低。

民進黨在民意機構中成為少數。(FB圖片)
民進黨在民意機構中成為少數。(FB圖片)

立法機構目前的結構不利於民進黨執政,由於在野黨掌握立法機構多數的政治運作,透過立法權、預算權與人事同意權的強力主導,一再讓行政機構的重大施政及政策舉步維艱,幾乎陷入政治失能與失控的困境,台灣政局陷入癱瘓狀態,朝野鬥爭越演越烈,持續內耗,民進黨發動罷免,國民黨不甘示弱,也籌謀罷免民進黨一些選票弱勢的民意代表,很可能演變成朝野相互罷免的政治攻防與對抗,造成台灣內部進一步政治撕裂以及社會動蕩局面。民眾多不以為然,且深以為憂,對民進黨的「大罷免」行動極其不利。

根據美麗島電子報最新的1月民調結果,認為有必要罷免該選區的民意代表者僅有17.8%,沒有必要罷免者則高達72.1%,而受訪民眾戶籍行政區現任民意代表為國民黨籍者,有26.6%認為有必要罷免,68%認為沒有必要,而在現任民意代表為民進黨籍者,有10%認為有必要罷免,85.3%認為沒有必要。 這個民調結果正顯示出絕大多數的民眾並不支持大罷免行動,尤其是在受訪民眾戶籍行政區的現任民意代表,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籍,大多數都不支持搞罷免其選區的民意代表。

由此可見,台灣多數民眾認為才剛要就職滿1年的民意代表,不管問政表現如何,罷免的正當性似乎不足,而且基本上認為搞罷免就是朝野政黨惡鬥的政治操作,跟民進黨認知作戰宣傳的「中共介入」民意機構的運作或「台灣將亡」的說法不符,因此大多不願意隨之起舞搞罷免。 在這種民意趨向之下,民進黨如果堅決推動大罷免,很可能白忙一場,得不償失,不見其利反受遭其害。

賴清德對所謂的大罷免行動沒有積極表態。(FB 圖片)
賴清德對所謂的大罷免行動沒有積極表態。(FB 圖片)

面對即將到來的烽火連天大罷免行動,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及民進黨秘書長林右昌都不表苟同,但也未明言反對,甚至縱容其側翼推動罷免連署,未來可能一方面表面劃清界線,一方面卻以具體行動全力支援。如此一來,政黨惡鬥必將變本加厲,政府空轉無以歇止,民眾對民主的信心與支持可能劇降。

民進黨為了一黨之私而發動大罷免,未必能得其所願,但已對台灣政治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再不歇手,必將成為破壞民主的罪人。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