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命名地名或街道,看似簡單,其目的涵蓋了從實用的標記定位功能到文化傳承,由宣示主權到歷史記印,背後意義不可謂不深遠。是正大光明的昭告天下,或是懷有鬼胎,定是簡單的作個定位記錄或紀念,真是難測。
早前寫過一篇文章,有關茶果嶺建公屋拆清末廣東水師提督李準的歷史遺跡。今日再看西沙群島的命名,忽有所感,故以數百字,聊以釋懷。原來當年李準為免中國的西沙十五島被人侵佔,於是調集「伏波」、「琛航」兩艘軍艦到群島進行調查,每到一島,便勒石命名,並於永興島鳴炮升旗,以示中國主權。根據史料,艦上還有幾名香港商人,以及來自中國各地的官兵學生。當時將島嶼命名,皆以軍艦,物產,兩廣總督、李準及同行諸人之籍貫為名,如伏波島、甘泉島、琛航島、鄰水島、霍邱島、歸安島、烏程島、寧波島、華陽島,陽湖島、新會島、休寧島、番禺島、豐潤島等。
香港在英殖管治期間,港英政府以英國地名、街道名及人名命名香港的街道和地區,目的當然是宣示主權,其他亦不亂猜測了。最近有位香港立法會議員何君堯先生,提出修改香港帶有殖民色彩街道名稱。我想他是希望強化本地文化認同與歷史敘事。但這一提議引發了關於歷史記憶、文化包容性與現實可行性的覆雜討論。他認為如「皇后大道」、「維多利亞公園」等名稱,美化殖民者而忽視鴉片戰爭等歷史傷害,形成「精神詛咒」,扭曲公眾歷史觀。他主張移除維多利亞銅像,增設林則徐像以平衡敘事。這主張名顯旨在推動去殖化,呼應國家民族覆興的意識形態。當然在香港這個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定有其他意見。有人認為殖民痕跡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的歷史見證,直面殖民史反而能成為愛國教育素材。強行改名可能被國際輿論解讀為「歷史清洗」,損害香港開放形象。亦有人認為香港街道名稱融合中西,記錄華洋共治的獨特發展軌跡。全盤更名可能切斷文化連續性。另外更名需協調地圖、證件、商業登記等系統,行政成本巨大,所以有人從經濟角度考慮,表示不宜草率定論。不過連美國總統特朗普也不惜工本,不顧文化連續性,強行歷史清洗,要將墨西哥灣改成美國灣,便知到更名在政治對歷史的重大影響力。同時亦敲打了提出這些意見的西學包容人士的腦門。這一改,幾百年後,誰還記得墨西哥灣?

何君堯議員的提議,對他的愛國情懷,在這個受西方影響,重利輕義的社會,應值得尊敬。不過香港這個自以為包容的社會,看特區政府將李準,這個對中國國土版圖有重大貢獻的中國人,他在九龍茶果嶺的歷史建築也沒有好好保留,便會感覺到當代港人變殖與自覺國民身份認同的變態。

「命名」重要,影響深遠,你能容人,人不容你。看台灣的賴清德,怎以綠水沖洗,也洗不掉中國福建的根,就是中國人。名字背後的深層意義,不是包容和金錢價值可比。
文 : 陳祖光
同仁基金會主席、四川省政協委員、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