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樞紐-香港「需要」的支柱產業 文:鄧家豪

香港當前的挑戰

香港作為世界知名的國際城市,長久以來一直是亞洲乃至全球的金融、貿易、商業及文化的交匯點。黑暴和疫情令香港歷經不少風波,導致經濟發展一度受阻。國安法穩定了公共秩序,香港開始從風雨飄搖中恢復過來。然而,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加上中美競爭白熱化,香港面前的挑戰著實不少。

港人北上消費,本地零售業和餐飲業備受打擊,不少小商戶叫苦;恆生指數「跑輸」多個地區,小股民手持「蟹貨」。以上種種令不少市民「荷包縮水」,更嚴重的是打擊信心,令香港難以「發力」。民間士氣不振,將從根本蠶食香港的競爭力,亦令特區政府推動經濟發展的政策效益打折。筆者認為提振民間信心,令市民對香港的前境樂觀自信,實踐「國際教育樞紐」這個願景無比重要。這個亞洲第一的榮譽和國際定位,將令港人多一份信心,重振民氣。

那些被「唱淡」了的王牌

不少市民如數家珍的香港支柱產業,如金融業和旅遊業都開始被不少評論者「唱談」,指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被取代、「購物天堂」跌落神壇、「美食之都」美譽不再、貿易航運業萎縮等等。不論其事實如何,越來越多香港人難以理直氣壯說出香港的「第一」,那些若有似無的榮耀原來一直是香港民間士氣所在,希望所繫。

三人成虎,「唱淡」不絕,早晚會影響投資者及消費者信心,對經濟造成實質損害。特區政府推出一個個振奮人心的計劃和藍圖,缺少了普羅大眾一往無前,投入其中的決心,也會事倍功半。生意淡薄和股票「損手」這些「切膚之痛」,其實都不及香港人遭遇「信心危機」令人擔憂。一般市民需要一個容易了解,能輕鬆牢記的「定位」。港人能振振有詞地說出這個「位置」為什麼非香港莫屬,憑什麼傲視亞洲甚至全球。這個「位置」值得香港人驕傲之餘,容易產生共鳴,其經濟效益能惠及市民。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 團結民心

「一國兩制賦予香港獨特地位,期望來中國發展的留學生容易適應」、「香港是亞洲唯一城市坐擁五所百強大學」、「中英雙語環境適合來自四方八面留學生」、「香港為大灣區內核心城市,畢業生前景無限」,以上都是普通市民容易理解,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獨特優勢。香港的地理位置、多元文化、一國兩制賦予的特殊地位和強大的專上教育系統使其具備成為亞洲乃至全球的國際教育樞紐的實力。

建設「國際教育樞紐」除了有利香港高等教育界發展,也是一個可從多方面帶動民生經濟的計劃,市民容易產生共鳴。而香港作為教育樞紐的獨特優勢容易被普羅大眾了解,能令大眾留下深刻印象。若香港能夠抓住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機遇,不僅能夠為本地民生經濟注入動力,還可以吸引國際人才和家庭,進一步促進香港發展。更重要的是,「國際教育樞紐」這頭桂冠可以令香港繼續從實力到品牌「坐實」國際城市的寶座,這對於香港市民乃至特區政府的意義不可小覷。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