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限不限?還是「無限」? 文:沈豪傑

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願景,特區政府一直致力於推廣「減塑」、「走塑」的綠色生活方式。2024年4月22日,不僅是香港正式施行管制即棄膠餐具及其他塑膠製品的首階段,也是香港在固體廢物處理上邁進新階段的一步。在「限塑令」實施後有六個月緩衝期,讓香港社會在「限塑令」下慢慢適應新的生活方式,減輕塑膠污染。

事實上,縱觀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已實施針對即棄塑膠製品的相關管制措施,例如內地近期積極推廣PLA材質(Polylactic acid,聚乳酸)的飲管或紙飲管取代普通塑膠吸管等;韓國禁止塑膠雨傘袋,改設雨傘除水器及吸水地毯等;英國推出自願性塑膠公約等。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塑膠製品管制措施為香港提供借鏡觀形之用。

「減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便。
「減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便。

香港在管制即棄塑膠問題其實早已進行過公眾諮詢,並在實行管制塑膠製品的舉措上考慮到香港實際情況,因此,部分沒有全線塑膠製品的可替代產品出現前,香港不會實行全面禁塑。雖然現行的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其他塑膠製品的法規是針對源頭,即針對塑膠製品的生產、售賣和提供者,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便,因此特區政府可以考慮此階段性的效果,商討應對之策。

首先,香港政府應該增強減塑的教育和宣傳,引導市民環保的消費習慣。加強宣傳教育一直都是提高公眾對認知素養及環境保護意識的重要一環,政府可以加強公眾教育和宣傳活動,如通過廣告宣傳、社交平臺、學校教育等多種途徑進行減少使用塑膠製品這種環保生活方式的宣傳工作,以提高市民對塑膠污染問題的認識,並積極鼓勵他們採取環保措施,建立環保的、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同時,通過稅收政策或獎勵措施,引導市民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鼓勵他們選擇環保產品或可替代性產品。例如,對使用可再生資源製成的產品或可降解的環保產品給予稅務優惠或津貼支持,鼓勵市民自備餐盒餐具等。

其次,香港政府相關部門與市民公眾之間建立有效的社會溝通,增加經濟誘因。針對源頭的塑膠管制令,讓香港不少零售業、餐飲業及酒店業成為減塑、禁塑的最大利益受損群體。香港政府除了走訪這些業界瞭解他們在減塑、禁塑的難處,更應該建設一個良好、有效的溝通平臺,協助業界處理無法退單的塑膠製品。

最後,香港政府應增加替代品的選擇性。目前業界可替代性的環保產品因質量問題遭到批評,政府可以與商家和製造商合作,提供研發資金或稅收優惠等措舉以推動開發更多環保替代品,如可降解的生物塑膠餐具及吸管、可重複使用的玻璃或金屬容器等,以滿足市民的需求。

文:沈豪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元朗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