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香港為高等教育樞紐還要準備什麼? 文:鄧家豪

香港高校QS排名更上層樓

香港五所大學在《QS世界大學排名》表現亮眼,香港大學排名由去年26位上升到第17位,香港中文大學(36位)及香港科技大學(47位)亦進駐五十強之列。香港理工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亦分別位列第57位和62位,香港共擁有五所百強大學,實在令人欣慰。

香港坐擁五所百強大學,香港高等教育的質素受肯定,值得莘莘學子信賴。一眾大學交出亮麗成績表,香港成為高等教育樞紐還有什麼要準備?

建立良好雙語環境

外地學者和學生來到香港這個陌生的城市,當然不只在校園生活,整個社會的氛圍和配套將直接影響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競爭力。良好中英雙語環境正是香港作為國際城市乃至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的基石之一,本港教育體系要繼續專注雙語培訓,持續提升兩文三語的教學質素,裝備好未來社會棟樑。

當局可研究推動本港學校與外地學校成立更多交換生計劃,給予學生更多練習雙語溝通的機會,為學生提供沉浸式英語學習環境。學校要肩負培養學生雙語溝通能力的責任,為香港國際城市不間斷輸入活力。

另一方面,當局要著力營造本港民間的雙語文化,從餐牌、指示牌、網站到傳媒,著力提高雙語的「覆蓋率」。除此以外,透過不同進修課程或活動,持續提升普羅大眾的雙語能力,使來港升學和工作的外地人在本港容易落地生根,工作和發展。

建立包容多元文化環境

香港是一個多元文化城市,各界要繼續保留和增強這個優勢。適逢本港正推行「好客之道」計劃,正是提醒各界營造一個開放而友善的社會之好時機。每位香港市民都要共同努力,令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感受到香港社會的友好,歡迎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通過舉辦國際文化節和多元文化展覽等活動,令市民有機會了解和欣賞不同文化。另一方面,鼓勵年青人和學生成為本港「文化親善大使」,透過不同有溫度和人情味的計劃,以人為本,助新來港人融入本港生活。建立包容多元文化的社會,社區參與當然也不可或缺。就每區特色,舉辦文化交流活動,教育市民大眾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營造一個海納百川的社會。成功建立一個包容各地文化的社會不僅有利於吸引和留住國際人才,也能開闊本港青年的文化視野,為他們成為國際人才打好基礎。

憑藉已有基礎,發展一個對香港及國家有長遠利益的巨大產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無疑是其中一個最佳選項。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將令香港在國際舞台繼續發光發亮,也是推動民生經濟和吸收人才的重要一步。還望社會視建立香港為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為共同目標,與一眾大學和教育界並肩,實現這個願景。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