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赤高企,有出冇入的社福開支首先浮上水面討論,焦點不是應否削減支出,而是一向打着捍衛弱勢社群利益的社福界對號入座搶佔話語權,製造危機感,建立道德屏障,阻絕政府任何削減社福開支的念頭,服務對象得益,政府對機構撥款不減,甚至逆巿增加,社福界又創造雙贏。
早已進入公眾眼球,掀起議論的長者及合資格殘疾人士2元公共交通優惠計劃,完全切合前述的議題設定,社福機構在新歲伊始向特區政府開槍示警,安排長者弱勢社群現身說法,一旦失去現時享有的長者交通津貼,將會影響就業,只能選擇「唔做」,這些來自基層的聲音,試問特區政府那一位高官敢手起刀落,話cut就cut,背負千夫所指迫就業長者失業的「死罪」。
長者交通津貼自2012年實施以來,一直被視為特區政府的德政,可以鼓勵65歲以上長者出行,不做宅老,多參與社區活動,以至再就業紓緩勞動力不足壓力,措施出台之後運作𣈱順,只有善頌善禱的讚詞,直至2020年,時任特首林鄭月娥宣布把60-64歲長者納入計劃,經過兩年籌備,在她卸任之後,由現屆政府落實,正式打開潘朵拉盒子。
毋須揣測林鄭月娥當日基於什麼原因下調計劃年齡層,一個較公允的看法,是她對特區政府財政過度樂觀,決策思慮不周,只看到2020年盈餘逾千億元,即使把優惠年齡降至60歲,財政承擔倍增也只是40億元,特區家底豐厚絕對畀得起。
誰又會料到,不過數年光景,公共財政已由雲端跌落凡間,連年財赤千億,隨著人口老化,更多60歲人口享有優惠計劃,預計下個財年,政府承擔開支將達60億元,未來有增無減,形成公共開支黑洞,正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所言,倘若社會共識對優惠計劃「咩都唔改」,長遠財政絕不可行。
事實上,特區政府早已看到危機,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宣布檢討優惠計劃,預期勞工及福利局會在同年年底完成報告,可是延宕至今仍無下文,據財爺日前透露,內部尚在討論各個可能方案。可以說,如此拖拖拉拉,一年來任令議題不斷發酵,讓反對改革陣營累積能量,霸佔道德高地,特區政府已失去改變計劃先機,拱手讓出議題主導權,不論日後出台怎樣的優化方案,只要觸及受惠年齡層改變,將會面對連天炮火攻擊,立法會議員狄志遠日前已率先示範如何透過話術點藥引,批評特區政府為了區區「幾億元」與長者「斤斤計較」,質疑政府「點解唔可以減公務員人工」,而要向長者福利「開刀」。
泛民背景的狄志遠議員當然精於如何操作議題,以似是而非相提並論的類比法,把政府推向社會對立面一棍子打死,未來隨着社福界動起來加多幾錢肉緊,揮舞保護長者權益大旗,挑起公眾對政府的仇恨值,已失決策正當性的特區政府如何招架?須知道,除了一向擅於利用民生議題令政府焦頭爛額的社福界,還有伺機而動的內部反對勢力等著借題發揮,擴大社會矛盾,貶損特區政府管治權威。
不明白遇事果斷,快速應變的現屆政府,能夠透過連串輿論導向,順利拆除垃圾徵費擾民施政炸彈,面對改革長者交通津貼計劃卻礙手礙腳,千億財赤不是今日才出現的事實,早已為特區政府優化計劃鋪墊極具說服力的理由,如果趕在去年財政預算案公布之前放風,導引各界聚焦討論計劃的財政不可延續性,快速決策,直接在預算案宣布計劃回到起點,受惠年齡層恢復為65歲,回到起點,一切照舊,殺社福界和反對勢力一個措手不及,問題早已一蹴而就。
當然,此舉難免引起非議,但在既成事實之下,鐵案難翻,批評聲音來得快也去得快,千億財赤就是特區政府優化計劃的底氣,強勢行政主導政府就要有強勢主導政府的樣子,而且降低受惠年齡至60歲是上屆政府的草率決定,出了問題,現屆政府及時撥亂反正,才是展現𠄘擔,敢於負責的表現,決策畏首畏尾,一心想打面面俱圓的好人牌,就像國務院一位前總理當年對特區政府說的,不要老是「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左思右想如何劃線,如何在幾多年之後逐步把受惠年齡提高到65歲,其實就是不斷向外界提供攻擊彈藥,為管治不穩定因子提供培育溫床。
普世政府任何決策,均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也必定觸動部分人的既得利益,這是政府施政必然之惡,全民特首、全民財爺,只有火星才找到。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