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導演杜琪峯,談及近年他的電影創作進入最低潮,拋出香港電影「失去靈魂」論,引起社會熱議。杜琪峯的這番言論,被一些西方媒體用作惡意抹黑香港的政治宣傳,令相關的話題被扭曲。撇開政治,香港影視界,乃至整個文化創意界,為什麼會失去創意,仍然有值得討論的空間。
香港曾被譽為東方荷里活,鼎盛時期,每年有幾百部港產片,不僅在香港市場受到熱捧,更遠銷整個亞洲地區,形成香港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資產。然而時至今日,港產片的創作力已經大幅下降,現時每年出產的港產片,僅幾十部,甚至只有十多二十部,文化創意的其他產品,也存在創意萎縮的問題。
到底香港文化藝術界的創意到哪裏去了?筆者認為,原因可能有千百種,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香港社會失去了創新的動力和活力。
文化藝術的創作,源自於生活。香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現的通俗文化的興盛期,香港的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風靡整個中文世界,港產影、視、歌作品在東亞地區受到熱捧,港產漫畫、香港時裝、珠寶首飾、廣告、報刊雜誌,乃至香港出產的各種時尚產品,都能熱銷全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無限創意。
香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文化創意興盛,是建立在香港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在經濟、社會迅速發展,走在時代潮流之先的時代背景下,創造出的驕人成就。而今日的香港,無法持續當年的興盛,文化創意產品的出產量持續減少,具有影響力的作品更加變得稀少,從事文化創意的工作者,也感到創意萎縮,甚至會產生失去靈魂的感覺。
但這並不是香港獨有的現象,日本和中國台灣地區,也都經歷了類似的情況,其中最核心的問題,乃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無法突破樽頸,未能跟上時代發展步伐的結果。當經濟、社會失去澎湃的向上發展動力,文藝創作也會感到吃力。
近期,香港也出現幾部成功的電影,如《九龍城寨》本地票房過億,在內地創下近7億人民幣的佳績,取得商業上的成功。正在熱映中的《破.地獄》也好評如潮,打破「史上最高香港電影開畫票房」。但這兩部電影的成功,與其說是為香港影視界開啟了重新興盛的大門,倒不如說是仍然在吃過去的老本。不論劇情,還是創作手法,仍然是過去的那一套,香港的影視業,尚未能找到一條全新的路,以激發起香港文藝界的創意。
那麼香港如何才能重新拾回創意?創意源自生活,香港要重新建立起符合時代需要的蓬勃發展的工商業和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要重新回到時代潮流的浪尖上,才有可能拾回失去的創意,讓香港文化創意界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提升香港的文化軟實力。
香港工商界和企業家從來都是引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主力軍,現在香港正處在重要的轉型期,工商界和企業家應擔起責任,勇立潮頭,推動社會發展,激發出澎湃的創造力,在此基礎上,香港的文化創意產業才能真正發展起來,香港的影視業才能重拾昔日的光輝,再上新的台階。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