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深港文旅新地標:沙頭角歷史文化旅遊區的發展契機 文:吳軍捷

沙頭角—這片鑲嵌於香港東北部的邊境瑰寶,正隨著禁區逐步開放迎來轉型機遇。作為承載香港自然生態、傳統民俗與家國記憶的多元載體,其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亟待系統整合。值此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如何將沙頭角打造為兼具本土特色與國民教育的文旅新區,值得政府與社會深入探討。

生態與人文交織的立體畫卷

從印洲塘海岸公園的碧波紅岩,到荔枝窩百年農耕梯田,沙頭角的自然稟賦在香港都市化進程中尤顯珍稀。獨木舟探秘海蝕洞、徒步丈量地質步道等生態旅遊項目,可為都市人提供近在咫尺的「綠色療癒」。更令人驚喜的是,客家圍村裡宗祠書院古韻猶存,非遺傳承者仍在教授麒麟舞與客家武術,街巷間瀰漫著茶粿、盆菜的煙火氣息。這種活態傳承的文化肌理,恰是香港「一國兩制」多元特質的生動註腳。

穿越百年的歷史走廊

從中英街界碑見證的殖民記憶,到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銘刻的浴血歲月,沙頭角的每寸土地都鐫刻著時代印記。現存多處抗戰遺址構成獨特的露天博物館:羅屋民宅的史痕,蓮麻坑游擊隊的舊戰場,沙頭角的海防工事,配合親歷者口述史料的採集整理,足以構建「抗戰主題歷史步道」。而隱藏在村落間的香港首個蘇維埃政府遺址,更為本地革命史研究提供珍貴實證。

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

儘管當前旅遊配套設施尚顯薄弱,但沙頭角已展現發展潛力。特區政府可借鑒「鹽田國際生態旅遊示範區」經驗,聯合民間組織進行資源普查,規劃「自然探索線」「非遺體驗線」「抗戰記憶線」等主題線路。重點修繕歷史建築並增設數位導覽系統,將靜態遺存轉化為沉浸式體驗場景。針對自由行與研學團體需求,可開發客家美食工作坊、非遺技藝傳承、抗戰歷史的今日傳承課程等深度產品。

把握戰略機遇 推動北都文旅升級

今年適逢抗戰勝利80周年,建議特區文旅局以紀念活動為契機,聯動大灣區推出「東江縱隊歷史尋蹤」跨境主題遊,並籌辦抗戰文物展、口述歷史劇場等系列活動。同時需完善交通接駁,鼓勵社區營造特色民宿,將現有抗戰文化營地轉型為愛國教育基地。此舉不僅能活化邊境經濟,更可通過文旅敘事強化國民歷史認知,使沙頭角成為「北部都會區」文旅融合的戰略支點。

當港珠澳大橋與西九文化區聚焦世界目光時,沙頭角的開發提醒我們:香港的文化厚度不僅存於都市地標,更蘊藏在邊境山海與歷史皺褶之中。把握機遇深耕這片「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既是對城市記憶的守護,更是開拓文旅新增長極的關鍵落子。

文:吳軍捷

香港抗戰歷史研究會
原東江纵隊粵贛湘邊縱隊香港老戰士聯誼會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