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區議會選舉最終圓滿落幕,單單從投票率來看,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所言「特區政府及愛國力量,已幾乎發動所有支持者投票」這個說法正確無誤。建制力量必須傾盤而出,可謂理所當然,也是證明在缺乏2019年區會選舉的資源後,建制派仍然有能力做好組織工作的重要信號。
本屆區議會選舉是改制後的第一屆,在選舉前後,見到政府在宣傳上動員,以至連Mirror都要交人鼓勵民眾於區議會選舉去投票一事。最終本屆區議會選舉錄得27.54%的投票率,與2019年的建制投票率29.1%、及2021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投票率的27.6%相若,可以說是交到功課。
完善選舉制度於區議會上,首先大減直選議席,將直選議席由452席減至88席,選區比例大約十合一,即以往若一萬五千至二萬五千一,就有一名建制派候選人的比例,將會減低至每十五萬至二十五萬名市民,才有兩名直選建制派候選人。
過去所謂組織票源,即地區人士在地區,透過不同服務團結及聚集市民的一個組織方法。舊制時每名建制派區議員或候選人,只需向一個屋邨進行組織工作。新制下,候選人數目由一變二,但面向的市民數目卻大增10倍,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及人手中,重新建立或有效轉移組織工作,才是今屆直選區議會候選人面對最大的難題。
因此在這個角度而言,投入的人力較過往少,但投票率仍然能保持2021年立法會的約27.54%,實屬難得。不過筆者相信,這個比例上的問題只會是第一屆才發生的問題。未來即使委任及三會區議員,亦需肩負一定地區及組織工作,在合理的分工後,相信必能減低未來直選議員的壓力。
在參選人面向的民眾數目這個維度來看,投票率保有2021年立法會選舉相若的數字實屬難得。然而,再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投票率也反映建制派在「說好香港故事」上著力不足,無法吸納更多中間市民,增加愛國力量及支持特區政府的民眾數目。
筆者多次強調,現屆政府上任以來,雖然不盡完美,有一萬個問題未能有效處理。但李家超政府卻是歷屆政府以來,回應市民訴求,坊間焦點最快最具體的一任政府。這一點從特首李家超的民調也略知一二,則是對比過去多任特首的民調評分,李家超民望評分相對平穩,沒有太大下跌。
既然現屆政府表現不俗,特首民望平穩,但這份對政府的讚譽,卻無法反映在投票率內,這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嗎?既然現時投票率還未反映出市民對政府的新支持,這也是未來一屆區議員最大的工作,協助政府解說施政,讓民眾理解香港政府在各方面的努力及建設,齊齊說好香港故事。
因為,再下一次的選舉,27%的「傾囊而出」是不足夠的,單單傾囊而出,就只是另類的「圍爐取爐」。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