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香港治理:對區議會選舉和地區治理的觀點 文:劉建誠

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提名期已經結束。今年,總共收到399份申請,有171人競爭88個地區席位,確保每個地區都有競爭。候選人的多元組成反映了背景和專業的平衡,展現了新選舉制度下廣泛代表。這些候選人以愛國愛港和對社區服務的承諾為動力,提出有建設性的香港地區治理建議,強調影響居民的問題。通過他們的熱情和表現,體現了一個新時代的“愛國者治港”,為未來帶來樂觀。

過去,區議會曾被反中亂港的勢力控制,使其從關注民生和社區發展的地方平台變成煽動政治爭端和“搞港獨”的政治基地。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和隨後成立的區議會充滿混亂。當時,反中亂港港的勢力嚴重干擾了選舉秩序,導致愛國候選人受到暴力襲擊和恐嚇。甚至有惡意事件,候選人在大白天被歹徒刺傷。選舉後,這些勢力掌控了區議會,導致對民生問題的長時間忽視。上述混亂暴露了形成區議會的原始方法存在顯著缺陷。

有效的地區治理需要堅定實施“愛國者治港”原則。習近平主席強調,治理必須由愛國者掌握,強調將治理權牢牢交由愛國者,以確保香港的長期穩定。因此,加強地區治理的最重要焦點在於通過制度措施確保全面實施“愛國者治港”原則,堅決建立在愛國者掌握下的區議會。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鄭雁雄主任分享了四個增強地區治理邏輯框架的觀點,強化了新選舉制度的合法性和合理性。首先,政治邏輯強調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堅決實施“愛國者治港”原則。愛國者評估需要審查言行,允許個人轉向愛國者立場。其次,歷史邏輯主張消除香港“顏色革命”的土壤,確保愛國者主宰區議會,防止操縱和癱瘓。第三,法律邏輯強調持續完善“一國兩制”制度架構,與憲法和基本法的初衷一致,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最後,實踐邏輯倡導建立系統集成的基層治理體系,增強基層治理的法治性、專業性和效率,使居民受益,鞏固特別行政區治理的基礎。

在資格審查制度引入後,所有區議會候選人都要堅持基本法,宣誓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然而,候選人之間仍存在明顯差異。擁有黨派隸屬的候選人因擁有更多資源和支持而受益,而獨立候選人則具有靈活高效地為市民提供服務的獨特優勢。選民有責任審查候選人的政治成就和表現,選擇真正代表他們關切的區議員。

首次改革後的區議會選舉不僅是完善選舉制度的“最後一塊拼圖”,也對香港的地區治理和其公民的重大利益至關重要。這些選舉展示了強烈的競爭性,要求候選人在直選和委員會選舉中爭奪每一個席位。開放、公正和嚴格的提名程序涉及“三會”的審查,確保候選人符合愛國者標準。候選人的多元而平衡的組成反映了各行業的代表,通過匯聚來自不同部門的代表,加強地區治理。這些選舉展示了一種新的氛圍,候選人真誠致力於社區服務,擺脫了過去對區議會的政治化。

即將到來的區議會選舉是地區治理體系整體增強的一部分,建立了區議會與特區政府地區治理團隊之間更緊密的聯繫。區議員從居民那裡收集的意見和對當地民生問題的觀察將通過建立的渠道直接傳達給特區政府。這些加強基層治理體系的措施將進一步突顯區議會的作用,獲得公眾對增強的區議會和地區治理體系的更多認同。

12月10日的選舉標誌著地區治理的新篇章。經過重塑的區議會與政府的合作,擺脫了過去的政治噪音,使人重新聚焦市民的問題。積極參與投票過程的市民表明支持改善地區治理,體現了香港居民履行公民責任的慎重態度。

文:劉建誠

「中國夢智庫」精神健康事務總監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