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STEM教育的兩股助力 文:鄧家豪

習近平主席於七一回歸期間到訪香港科學園,指出「香港青年香港科技工作者是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支重要力量」。與此同時,回顧2016年國家發佈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提出「2030年我國要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要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可見我國目標明確,銳意傾力發展科創。把上述內容結合習近平主席有關香港科技發展的重要講話,可見香港的科創發展前途無可限量。為使香港年輕一代貢獻國家發展,教育工作自然無比重要,其中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Mathematics)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香港STEM教育現況

香港教育局下屬的課程發展議會(Curriculum Development Council)於2015年發表《推動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Promotion of STEM Education – Unleashing Potential in Innovation),指出STEM教育是「透過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推動」,也即代表STEM並非一門獨立科目。上述報告認為STEM教育的重點在於「強化學生在科學、科技及數學教育各學習領域及跨學習領域的綜合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能力」。

學校面對史無前例的壓力

不幸的是,STEM教育尚未報捷,2019年舉行的國際數學與科學趨勢研究(TIMSS)卻顯示香港學生的科學成績倒退不少,由上屆全球第五倒退至第十五名。學生成績下滑的原因很多,學校要提升學生成績,需從多方面著手,工作量不少。然而,學校正面對史無前例的生源危機,管理層及老師一方面要解決存亡攸關的問題,另一方面要維護良好教學質素,倘要有效推行難度甚高的跨領域學習,實屬不易。

編按:TIMSS,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協會」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l Achievement, IEA) 主辦,四年一度,2019年一屆全球約有五十八萬名小四及中二學生參加。

要推行成功的跨領域學習,意味各科老師要緊密溝通交流,共同合作,建立適切的學習內容。老師因為學校收生面臨壓力,甚至要參與大量招生有關工作,頭上是失業的陰霾。試問士氣低迷的教學團隊又如何頂著山大的壓力認識其他仝工的教學內容,共商跨學科的綜合學習方案?在學界面臨困境之時,筆者認為除了要從根本解決生源危機,令學校可以更有效投入STEM教育,更重要是發揮學校以外的助力,令香港的STEM教育繼續成功推行。

家庭與校外教育及培訓機構兩大助力

STEM教育離不開要提升學生學習動機這一重要工作,家長對子女的影響無須多言,自然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動機。家長為了子女將來發展,必須走前一步,了解國家的發展藍圖及香港的角色。當大部分家長對科技界的前景、晉升階梯及國家政策認識不深,不夠重視STEM教育,勢必難以推動子女多接觸科技創新領域。筆者建議科技公司可多向家長灌輸業界資訊,令一眾父母掌握相關職涯發展。另一方面,科創乃國家大業,家長也應鼓勵子女把目光投向全國,了解國家近年於科技和基礎科學的重大建樹,令子女明白STEM教育乃走向世界舞台的鑰匙。

《推動STEM 教育—發揮創意潛能》中建議「強化與社區夥伴的協作」。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教培)機構一向反應敏捷,因應需求推出各式各樣STEM活動和課程。科創事物日新月異,學校與教培機構通力合作,將可以更有效給予學生最新資訊,掌握新鮮知識。其實,向教培機構採購教學資源和合辦課程並不是新鮮事,然而不少招標項目傾向「價低者得」,承辦商壓低成本,質素難有保證。無獨有偶,市面STEM產品雨後春筍,良莠不齊,也是不可不察的潛在問題。筆者認為給予學校更清晰,更重視教學質素的採購指引非常重要。

要有效推行STEM教育,有賴社會各界通力合作,非學校能一力承擔的重責。筆者期望各界積極向家長和學生宣揚科技發展的重要性,繼而協助他們了解投身科創的路徑與潛力。另一邊廂,學校則以教育資源中心(Learning Hub)的角色,與各界協作交流,靈活引進教學資源。筆者期待香港有更多年輕人學有所成,為國家的科創大業出一分力。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