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基層婦女職場參與 減輕家庭經濟壓力 文:譚鎮國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經濟發展迅速,但性別平等進程卻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基層婦女,她們在追求職場平等、減輕家庭經濟壓力上,依然舉步維艱。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2024年的數據,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從2022年的58.2%(女性:52.9%;男性:64.7%)下跌至2023年的57.3%(女性:52.2%;男性:63.6%),其中基層婦女(月收入低於中位數的勞動人口)的職場參與更面臨多重阻礙。約有23%的25-54歲已婚女性因家庭照顧責任而退出職場,這現象在育有幼兒的家庭中尤為明顯。近年香港物價指數持續攀升,基層家庭經濟壓力加劇,單靠男性收入難以支撐家計,提升婦女勞動參與率成為迫切的社會議題。

儘管香港的經濟水準較高,性別平等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婦女在進入勞動市場時,常因性別而遭受歧視,例如在應聘過程中被問及家庭計劃或被質疑工作能力。此外,女性在科技、金融等高薪行業中代表性不足,這意味著在勞動參與上仍需努力提升。在職場中,性別歧視現象仍舊存在,如薪資差距和晉升不平等,不難看出,女性平均薪資仍低於男性,且在高層管理職位中的比例相對較少。這種結構性的歧視不僅限制了婦女的職業發展,也影響到整體經濟效益。

婦女,尤其是基層婦女,在處理家庭責任和職場要求時常常感到力不從心。許多僱主缺乏靈活的工作安排,例如彈性工作時間或在家工作的選擇,這些都增加了女性在職場中的困難。這種情況尤其明顯於育兒期和照顧無法自理家庭成員的階段。基層婦女通常需要兼顧工作和家庭兩項職責,加重了她們的經濟壓力。在單親家庭或低收入家庭中,婦女更可能成為主要或唯一的家庭經濟支柱。由於家庭責任的不平等分配,她們面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艱難平衡,這進一步加劇了婦女貧窮的問題。

要突破婦女就業障礙,要專門為婦女設計技能培訓課程,課程可以涵蓋實用的職業技能及領導力發展,以增強她們在市場中的競爭力。教育機構應積極推廣性別意識教育,培養社會對於性別平等的新認識。需完善家庭支援體系,擴大「鄰裡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同時,在公共屋邨設立社區託管中心,提供夜間及假日服務;推行「照顧者津貼」試驗計劃,將長幼照顧折算為社會貢獻時數。

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也是支持婦女的一個重要方面。政府可透過增加托兒服務、提高家庭津貼和社會保障金額,減輕家庭照顧責任帶來的經濟壓力。此外,推動社區支持網絡,如義工組織或社區互助計劃,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家庭負擔,幫助婦女更好地平衡工作與家庭。

香港正處在經濟轉型的關鍵節點,釋放婦女勞動力不僅是社會公平議題,更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提高基層婦女的職場參與度不僅有助於減輕家庭經濟壓力,還能促進整個社會的經濟和諧。通過政策支持、教育提升和社會保障的加強,我們不僅可以改善女性的勞動環境,還能推動香港在全球性別平等進程中更進一步。這需要政府擔當政策引導者、企業成為友善實踐者、社區扮演支持網絡者,共同建構「家庭友好型社會」,讓婦女在經濟和社會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價值。當職場與家庭的二元對立被打破,香港才能真正邁向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

文:譚鎮國

全國青聯委員、新界社團聯會理事長、北區區議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