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學校「禁手機」?
繼英國教育早前發佈指引,要求班主任限制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教育部大臣(Education Secretary)喬芝蘭(Gillian Keegan)於10月2日在保守黨黨會上再一次表明政府將發佈新指引,禁止全英格蘭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每日郵報(Daily Mail)引述消息指喬芝蘭認為手機影響學生,導致其無法集中精神(distraction),甚至破壞(disruptive behaviour)及欺凌(bullying)。喬芝蘭希望賦權老師禁止學生在課室使用手機。
不只英國教育部明文「禁手機」,早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於7月就曾發表報告呼籲學校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智能手機,從而保護學生免受網路欺凌,也能學習得更好。報告表示過度使用手機影響學生學業表現,經常接觸屏幕也導致兒童情緒不穩。UNESCO亦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方式非常重要,老師與學生的面對面交流(face-to-face interaction)無可取代,警告盲目追求「個人化」(individualization)將忽略教育的真義。報告亦分析了全球200個教育系統,逾四分之一的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等)都已經立法或明文指引禁止學生在校使用智能手機。
「禁手機」背後的苦衷
智能手機已經是城市人不可或缺且功能極其強大的隨身物品,以往人類未曾擁有過類似之物,學校也無先例可循如何應對「手機時代」的問題。學生上課時掏出手機就能玩遊戲、瀏覽社交媒體和與人互發訊息,老師要費神制止,定必影響教學。然而,學校也不容易把手機定為「違禁品」,因爲部份人推崇「個人化」,認為使用智能手機乃「個人權益」,何況手機有重要的通訊功能,方便學生可以聯絡親人。歸根究底,學校相比以往失去了不少「話語權」,即使有利教學的措施也不容易貫徹推行。
以往學校是知識的「中心」,而現在由於網路與科技進步,學生可以在任何地方和時間都可以獲取知識,學習方式與途徑比以往更多元。學校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位相對降低,也令學校的專業地位受到挑戰。越來越多家長與學生忽視學校「傳授知識」以外的重要功能,例如建立良好學習氛圍和培養學生人格與生活習慣等,甚至以「顧客」自居,輕視教育工作者的專業。
「顧客為尊」的不良風氣橫行,學校可能會被迫迎合家長和學生的需求,把學生的短期興趣置於有效學習的長遠利益之上。為了迎合部份家長與學生的意願,學校難以雷厲風行,無法禁止濫用手機,隨時令學生不受其利先受其害,令智能手機影響他們的學業與心理健康。學校面對「去中心化」趨勢,管理與教學迎來嚴峻挑戰。要學校「單打獨鬥」,扭轉逐漸失衡的「顧客為尊」風氣殊不容易。
維護專業 堅守原則
學校不僅肩負傳授知識的責任,更是學生的保護者和領航人。學校要更堅定地維護其教育的核心價值和責任,即保障學生的長遠利益和全面發展。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白,他們的角色並非迎合所有人的「需求」,而是以專業的教育知識和理念,為學生的長遠利益著想,即使這可能需要「犧牲」部分家長或學生的短期「利益」。但願各界協同合作,齊心扭轉教育界「顧客為尊」的歪風,令教育專業繼續健康地發展,惠澤莘莘學子。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