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為本 推動愛國主義教育 文:鄧家豪

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第一次會議

愛國主義教育是培養國民團結一心,為家國貢獻的長期任務,對香港「由治及興」顯得尤為重要。4月29日,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舉行首次會議,小組認為要有效地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既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愛國主義教育法》,亦要配合本港實際情況。正如憲法和基本法推廣督導委員會主席兼政務司司長陳國基所言,「愛國主義教育是細水長流、深耕細作的工作」,如何持續並深入地推廣愛國主義教育將是各界所要實現的目標。

歷史為本,記得「當年今日」

在愛國主義教育的版圖,歷史教育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向學生教授國家歷史,先賢的事蹟,不僅可以令學生認識國家,更重要是令他們明白國家「一路走來」的軌跡,了解當下的景況及挑戰。除此以外,還能夠培養他們的國民身份認同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民族和家國使命。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組長李慧琼提及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學校課程,歷史課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和學生可以在現有學習框架內,更好地理解和體驗愛國主義。

要「細水長流」,就要好好透過每年的傳統節慶和國家紀念日,持續推廣愛國主義教育。這些由官民籌辦的慶祝或紀念活動提供了現成的培養愛國情懷的氣氛與平台,教師和學校無須準備額外資源即可獲得上佳的教學「資源」。舉例,教師帶同學生參加抗日戰爭紀念日的活動,可以令學生了解國家英雄的故事,走近有血有肉的歷史,從而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操。

走入歷史「課室」

如同參加不同紀念日活動,「親身體驗」的教學優勢難以取代。博物館作為立體呈現歷史面貌的寶庫,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絕佳場所。這些豐富的歷史文物和資料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時光隧道,可以令學生深刻了解國家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成就,激發學生對國家歷史的興趣和認同感。部份學生對「歷史」的印象是「刻板沉悶」,教育工作者正要破除這種誤解,善用不同平台和資源,以多角度引領學生探索和了解國家歷史。

教師要善用博物館資源,向學生說明歷史與社會發展相互影響的邏輯,繼而培養其家國情懷與中國歷史觀,並非一朝一夕可成,其中的教學技巧和專業知識實在要千錘百鍊。多一個幽默又靈活的歷史科教師,就多一分培養愛國者的力量,筆者期望當局和各界制定方案發掘和培養相關人才。

成功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有賴政府、教育界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支持,當中存在挑戰和機遇。培育出對國家有情的,對社會有義的公民,提升國家的凝聚力,將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和共同願景。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