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現在做法是「動態清零」還是「躺平共存」? 文:寒柏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左)和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右)出席疫情簡報會。(中通社)
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左)和醫院管理局總行政經理(綜合臨床服務)李立業(右)出席疫情簡報會。(中通社)

本港第5波疫情嚴峻,每日確診個案正以幾何級數爆升。香港權貴都提出與「動態清零」存有很大差異的建議:

● 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認為Omicron似流感,認為「清零」很難。他建議內地可研發有效疫苗,更認為內地終不能「閉門一世」,都要與外國做生意。

● 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接受外媒訪問,認為只要接種率達90%,來年就有望與「全球通關」。早前,他還曾向外媒表示,香港的防疫措施做得好,但依然無法通關,使香港的抗疫「等同白做」,並「教人摸不着頭腦」。

●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表示,疫情爆發,香港能否繼續承受「動態清零」背後龐大社會成本及公共資源負擔?明白到市民的「抗疫疲勞」困境,認為要思考「退場機制」,尋求「動態清零」與「共存」之間的平衡點。

● 施永青於去年曾指出,如果要「通關」,唯有強制接種疫苗。此外,本年初,他曾表示西方快實現群體免疫,還認為內地在冬奧後會改變「清零」政策。

香港權貴並非抗疫專家,對疫情的理解明顯出現嚴重的誤差。例如,Omicron的死亡率、重症率及後遺症皆比流感嚴重得多,完全談不上是「似流感」。有趣的是,林正財還是專科醫生,但他不是「公共衞生安全」的專家,居然認為「動態清零」及「躺平共存」兩個南轅北轍的策略可以有「平衡點」。所謂「術業有專攻」,香港人誤把醫生當為「防疫專家」,然後,港府所制定的政策皆以商人利益及喜好為優先,並不尊重科學。權貴和所謂的港府專家,至今仍完全漠視內地各省市的成功抗疫經驗,才釀成今日之大禍。

扼要來說,內地至今仍堅持「動態清零」,並在全國各省各市都廣乏地取得成功。例如,兩個多月前西安爆疫,至今當地疫情已完全受控。由此可見,內地的「動態清零」持續取得成效,不存在需要改變抗疫方向的情況。純以經濟而言,內地全年經濟增長達8.1%,人民幣連番升值也沒有影響出口增長。因此,「動態清零」反而有助經濟發展,並非「閉門一世」,一樣可以與外國做生意。香港權貴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

此外,無論是林正財或袁國勇的講法,都是不盡不實。香港的檢測量至今也不足,病毒追蹤能力因「安心出行」並非廣泛使用及不是實名制而大打折扣。香港一連爆發5波疫情,根本從未達至「動態清零」的基本要求。為何香港的抗疫會造成龐大社會成本及公共資源負擔呢?主要是因為港府的抗疫措施漏洞處處,執行不力,「等同白做」,往往教人「摸不着頭腦」,才會造成嚴重的抗疫資源浪費,但依舊遲遲無法達成「動態清零」。

現時,儘管港府官員依舊表示要繼續往「動態清零」的目標努力,但港府:

● 否定全國皆行之有效的「全民檢測」,至今仍不敢強制執行。
● 縮短患者住院紀錄,不必呈陰性也能放回社區。
● 把密切接觸者放回家作「居家隔離」,任由病毒在社區擴散。
● 僅派「檢測包」予市民,但「確診」後仍要自行乘車到醫院再「覆檢」。
● 患者到醫院「覆檢」呈陽性後,又要他們自行乘車回家等候。沒有任何限制及隔離。
● 當病床不夠時,不排除要輕症患者回家休息。

敢問港府,以上的建議都與西方國家做法一模一樣,豈非與「動態清零」背道而馳?根本就是準備好「躺平共存」!坊間流傳了一句俚語:「講就清零,做就躺平。」確實是港府抗疫政策的最佳寫照。

值得惹人關注的是,香港權貴不願為市民付出,對中央提出的「動態清零」提出質疑。港府不聽勸告,抗疫不力,使疫情持續惡化下去。在可見的將來,這股因疫情失控所產生的社會怨氣,又將會被有心人轉嫁到中央身上;這情況與香港的土地問題同出一轍。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