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投公司定期發年報是正途 文:劉信

港投公司一直是議員們的寵兒,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香港政府在年年有千億財困的情況下,再額外投資80億美元予港投公司之中。而港投公司本身又與民生政策沒有直接關係,議員們可以「放開懷抱」隨便追問。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最近回覆議員提問時,則終於提到今年下半年港投公司將會發表首份年報,其中包括營運及投資上的進展。

筆者早於去年已經提及,港投公司現階段難以公開所有資料,因為所有關注港投公司近況的持份者,都容易陷入過份重視短期回報的狀況。例如媒體及議員必然會對港投公司的投資回報率、企業成功率、投資項目的速度等等有不同的要求。

然而只要有參與過創投基金的人都知道,當你投資100個項目,有10個項目最終成功並得以上市,已經算是一個非常不錯的比例。而要知道這100個項目,最終有多少成功抑或失敗,其實可能又需要數年以至十年去衡量。甚至現時於美國納指上市的創科企業中,還未有錄得利潤的大有人在。

港投公司才剛於2022年成立,僅僅數年間,即使特區政府提供幾多協助,也難以想像這些企業突然間變身成為科技巨無霸,也難以想像這些企業短時間內會出現利潤。筆者相信這是特區政府特別保護港投公司的原因,甚至說,如果港投公司所投資的企業即使最終無法成為巨企,但在政府牽頭下建立的創科氛圍、人材、資金是不會一下子流失。

一再強調的是,雖然港投公司並稱為「港版淡馬錫」,但其投資標的與定立與新加坡政府持有的淡馬錫截然不同。細看港投公司的投資範疇,一如許正宇於最近訪問所講,就包括硬科技、生命科技、新能源和綠色科技等。選擇投資這些企業,明顯是要配合特區政府近年大力推動創新科技發展的願景,既然港投公司設立其中一個目標是推動產業發展,單純放大「回報率」就不太公允。

若然所投資的項目中,有幾個能真正成為科技巨技,於國家及世界的創科版圖中佔一席位,港投公司作為投資者之一,有一定話語權說服企業在港設總部甚至設廠。只要真正有多間這樣的創科巨企在港設總部,北部都會區就有本錢成為另一個國家中的創科集中區,使香港成功發展新的產業鍊。

一如外匯基金或像其他上市企業一般處理方法,以年度、半年度、季度形式發放定期報告,作為市場教育的一部分,讓公眾及議員們知道應從那一個切入點去了解及衡量港投公司的成績,避免「回報率」、「成功率」這些與港投公司短期目標不太一致的概念時常出現在媒體,才是正途。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