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回,談及甄子丹主演的《葉問》功夫電影系列,導演把各門各派傳統武術門派老師傅及前輩的一些軼事,重新整合,以一個「大時代裡的平凡人」之角度出發,重新塑造一代宗師的故事。
《葉問》的情節雖然是杜撰,但卻包含了民初年代武術家的種種武林傳說,跟以前的功夫電影算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
「一橋四用」,仍可叫好叫座?
可是,《葉問1》已把這「一條橋」 (點子) 用盡,故事結尾部分,還談及葉問逃難來到香港,在字裡行間,更交代了葉問把詠春拳發揚光大,這亦標誌着民初年代的結束。這個故事結尾,理應沒有拍續集的打算,豈料電影大賣,在商業角度上需要「添食」,製作團隊又如何連拍四集仍可取得佳績呢?
筆者認為,導演綜合了《葉問1》之成功元素,然後「一橋四用」,小心翼翼的不停「翻炒」。觀眾不難發現,一連四集的劇情大同小異。首先,電影起首便是藉本地人及外省人之間的衝突來推動情節。《葉問1》是樊少皇飾演的外省人來到佛山挑戰葉問。《葉問2》則是主角逃難來到香港,與香港本地武師切磋。《葉問3》是紮根香港後的葉問,與本地黑社會之間的矛盾,亦與來港比較遲的同門張晉交手。《葉問4》裡,葉問遠赴美國,並與唐人街的拳師有一些小過節。
有了這些中國人之間的內外矛盾後,便會有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重大衝突作為壓軸。《葉問1》當然是要對付正在侵華的日本人。《葉問2》要教訓的便是在香港不可一世的英國拳手了。《葉問3》則要與釋演外國商人的泰臣比武。《葉問4》還要與美國軍官決鬥。
由此可見,四套《葉問》,都是緊守同一個成功之「方程式」,卻把故事舞台不斷改變,保持一定程度上的新鮮感。《葉問1》是佛山。《葉問2》是戰後的香港。《葉問3》雖然仍在香港,但故事背景設在六十年代,開始進入我們相對比較熟悉及有認知之時。筆者看完三集後,一直認為電影公司已無法再開拍第四集。豈料,《葉問4》把舞台搬到美國三藩市,又成功「翻炒」一次。
電影「一橋四用」,靠改變電影舞台而保持新鮮感。編劇亦在簡單的橋段裡,帶出了一些簡單的訊息,例如是:「人應該有高低之分嗎?」「練武的初心是什麼呢?」「分勝負重要,還是家人重要?」「應該怎樣教育下一代?」「如何與下一代溝通?」
把詠春拳拍得非常好看
葉問是詠春宗師,主角把詠春拳打得好,當然是十分重要。上文亦有提及,詠春拳之路線較短,是埋身搏鬥之專科,若由一般不懂詠春拳的演員來演,恐怕無法表現出詠春的一份「格鬥味」,甚至乎會在鏡頭前表演得有點「姐手姐腳」。那演員若功夫底子一般,或不懂武術,就算在演出前跑去學詠春,亦多半不會管用,所以不得不由著名武打演員甄子丹去擔演。
除了由武術底子好的演員去做這個主角之外,電影在武打場面的設計上,也有一些巧妙上的安排。首先,首兩集《葉問》,都有前來挑戰的對手與甄子丹試招,藉此表演出詠春在講手和試招時虛發虛接,點到即止的瀟洒及快捷,剎是好看。《葉問1》和甄子丹比試的有廖師傳及武痴林。《葉問2》則是打算前來拜師的黃曉明和他的兩名朋友負責做「下靶」。
接着,在真正比武的情節裡,敵人使的功夫,都會是比較「長橋大馬」的一類。詠春是埋身短打,動作簡潔,對手則拳腳舒展,甚至乎高來低去,在主角前後左右的走,有了這個強烈對比,整個畫面便會好看起來。
《葉問1》裡,樊少皇演的「外省人」打的功夫似是北派,但腿功之餘,又有不少掃拳及掛拳,拳腳皆大開大闔,更似是蔡李佛的「白毛拳」。他「長橋大馬」的與詠春比試,畫面比後來對戰日本軍官的空手道更好看。《葉問2》挑戰各門各派,亦是如此。螳螂拳及八卦掌的手法都比較長;洪拳則算是中短距離,動作甚至乎與詠春有一些相似之處,則洪拳取其重,詠春要其巧,最後二人「鬥快」,使畫面變得好看。此外,無論是《葉問2》的西洋拳手、《葉問3》的泰臣或《葉問4》的自由搏擊,出手都比詠春較長,構成的畫面亦算得上鮮明好看。反而,《葉問3》因劇情需要,甄子丹與同門師兄弟張晉較技,雖然拳腳刀棍都比過了,手法繁多,技巧很高,但反不及與泰臣比鬥的一幕那般「壓場」。
總的來說,動作導演長於處理功夫畫面,善於藉敵人的武術風格來與詠春做成強烈對比;電影把詠春拍得好看,當然是最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
(完)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