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香港旅遊 尋找盛事以外的香港新景點 文:劉 信

近年政府提早收集施政報告建議,這無疑是一件好事,因過去的時間關係,可以想像政府即使聽到有益助的聲音,但已經臨近施政報告發布期,對新政策的研究及改善空間著實不多。今次政府提早接見及聆聽坊間意見,反映特首真誠廣開言路,希望能廣納各界意見,一起引導香港由治入興。筆者相信,今屆施政報告的主題既落在扶持經濟轉型上,又包含大量鼓勵生育的面向。

近年政府走出疫情後,為促使香港經濟重新步入活躍,香港政府實施不少措施鼓勵民眾消費及吸引旅客來港。盛事經濟無疑是香港近年的新動力,雖然坊間不少人士經常藉不同原因攻擊盛事經濟,但筆者卻始終認為,盛事經濟算是香港經濟疫情的強心針,其中一個主要作用在於讓市民相信,政府有正視而且正尋找不同方法振興經濟。在推動盛事經濟同時,政府亦應考慮發展及宣傳更多香港不同的景點,以令香港真正成為一個「香港無處不旅遊」的城市。

筆者過去曾經撰文,提出要香港零售及餐飲業復甦,吸引旅客來港是不可缺的一環。因香港高租金高人工的政策,很大程度除受惠於本地市民消費外,還包括旅客在港消費帶動。但對比有疫前香港每年平均約5500至6000萬名旅客訪港,2023年全年訪港旅客僅約3400萬名。來港消費的旅客減少一半,再加上本地消費因開關重新向外流,重挫本地前線行業是必然的事。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最近表示,香港首五個月訪港旅客人次超過1800萬,按此比例計算,2024年全年訪港旅客人次很大機會約4000至4500萬人次。按年或有最少20%增長,雖然對比疫前還有一段距離,但在中央政府的各種政策支持下,相信2025及2026年的訪港旅客數字會進一步回升。

過去約5500萬元人次訪港旅客當中,內地旅客佔去4000萬以上人次,而到2023年全年僅約2600萬人次,反映所謂旅遊業未復甦,很大程度是香港對內地旅客失去吸引力。因此,中央政府的鼎力支持,並不代表香港方面可以放鬆,放寬自由行及免稅額,香港還需要拿出自己的吸引力,吸引內地旅客訪港消費。盛事固然是一環,但既然政府都大力投資盛事,筆者認為香港政府應拿出香港傳統習俗及文物徑的目錄,逐一點算,看看有沒有那一習俗可以大肆宣揚,那一條文物徑或行山徑配合周邊環境可以包裝成新旅遊點,打個比方,中西區文物徑存在大量文化遺產,又配合中環自身的購物點及海濱等景點,如何將整個旅遊打包成一個新體驗,就考香港政府的功力了。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