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嶺香港高爾夫球會球場收地引發環評報告司法覆核案,高院裁定高球會勝訴,特區政府須就環評報告重新展開公眾諮詢。判案結果推翻了那句累積古人智慧的勸世金石良言「貧不與富鬥,富不與官爭」,在今時今日香港地,富可以與官爭的。
表面上看,特區政府輸了這場收地官司,需要重新進行環評諮詢,按照正常程序,環保署草擬好一份四平八穩,完全符合法定要求的環評報告,起碼需兩、三年時間,勢必影響原來公屋單位供應規劃。實際上,特區政府正好借法庭之力拆彈,把收回高球場土地建屋這個極具爭議、兩邊不討好的議題暫時放進雪櫃,研究再研究,事緩則「完」。
特首李家超回應收地案敗訴直言,政府已覓得足夠土地興建公屋,初步評估粉嶺高球場單一項目的供應改變,對未來十年公屋整體供應影響不大,可以說,高球場收地軟着陸答案已寫在牆上,看來劇情發展將一如本年初叫停垃圾徵費措施,就看特區政府如何鋪砌華麗轉身下台階了。
其實,特首李家超最可圈可點的一句話,是粉嶺高球場土地建公屋,早在本屆政府上任前已作決定,既然是上屆政府點燃的火頭,現屆政府基於時空環境改變推倒重來,也不存在打倒昨日之我,尤其是前人種「禍」,後人糾正亦是理所當然。
粉嶺高球場收地始於前任特首林鄭月娥急於籌劃土地供應,紓緩房屋供應不足壓力,在2018年發起土地大辯論,最後出台的方案建議長遠大規模填海造地,中短期則以收回包括粉嶺高球場在內經《私人遊樂場契約》出租的多幅土地建屋,香港高球會以年租僅千元坐擁逾1 70多公頃粉嶺高球場官地,再次進入公眾眼球,在當年反對派主導社會議題的氛圍之下,如此筍價賤租政府土地予一個入會費接近2000萬元、僅有二千多名會員的富人俱樂部,當然是挑動民粹和社會仇富情結導火線,令高球會成為衆矢之的。
平情而論,《私人遊樂場契約》批租官地是英治時期遺留歴史產物,難脫特權色彩,政府有責任逐步糾正,可是上屆政府急於求成,操作粗疏,動用公權力收回高球場32公頃土地,規劃在邊緣9公頃土地興建建逾萬個公屋單位,反而陷入進退兩難困局,名義上成功收地,建屋卻是此路不通,低估了高球會捍衛既得利益的決心,林鄭一腳站上道德高地,頭頂覓地建公屋光環,在民情「衆人皆曰可殺」氛圍推著走之下,拿高球場試刀,以為代表基層演一場貧可與富鬥好戲提升民望,結果被迫陪玩富可與官爭遊戲,反過來被牽着鼻子走,現屆政府只能概括承受。
香港容許富可與官爭,也要有可以培育的土壤,就是被視為核心價值的司法獨立法治社會,一切依法而行,細看香港高球會應對政府收地的「維權」部署,除了法律手段,還有焦點精準的危機公關策略和形象建立工程。
高球會以一點兩面策略應對政府收地,操作環保議題串連兩條戰線,法律上不正面爭議收地的合法性(事實政府有法可依冇得輸),避免予外界「有錢大晒」,法律為有錢人服務,維護既得利益負面觀感,而是針對環評程序與特區政府周旋,入稟司法覆核挑戰環評存在瑕疵,利用以小博大槓桿達到間接阻止收地目的;另邊廂則開闢文宣戰場,大搞公關騷,塑造高球會兼具土地使用者與保育者新形象,買下媒體廣告時段播出介紹高球場短片,向公眾軟銷球場擁有珍貴自然生態,包括大量樹齡百年以上古樹,蝙蝠洞和昆蟲,一旦收地建屋,將會破壞環境,大片綠地毀於一旦,潛而默化博取公眾認同保留高球場完整土地在於保育價值,而高球會則是保育球場土地,古樹和自然生態的持分者,本來被收地事件推到社會對立面,經過形象重建工程成功「洗底」,變身為與巿民同行,守護香港土地的新「環保團體」,未來由高球場繼續管理整個高球場也顯得順成章。
毫無疑問,香港高球會堪稱社會頂流身份團體,是名副其實「高而富」的富豪俱樂部,坐擁豐沛資源與人脈,絕對玩得起這場富與官爭遊戲,今次特區政府收地踢到鐵板,當然有挫敗感,倘若堅持上訴,案件難免曠日持久,收地懸而未決,已經失去利用土地滿足中短期興建公屋需要的原意,現時香港社會氛圍,與當年拍板收地已是另一番風景,特區政府正在大搞盛事經濟振興旅遊業,每年在粉嶺高球場舉辦幾場國際大型高球賽,當然是盛事,也許是時候順水推舟,思考如何體面「退場」了。
「向來枉費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
文:戴子魚
資深傳媒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