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港旅客已回復增長,問題在本港零售業? 文:寒柏

本港旅發局公布,本年4月訪港旅客為340萬人次,較去年同期上升約2成。其中,內地旅客佔248萬人次左右,按年上升7.8%。今年1月至4月累計有1462萬人次訪港,按年增加1倍。值得一提的是,本年初一至初四約75萬人次旅客訪港,人數上已超越2018年的新春假期。

儘管訪港人次正逐步回升,但本港零售業仍身處寒冬。即使2023年全年的零售銷售額大幅上升16.2%,但仍頗不及疫情前。於2024年起,上升動力亦開始減弱。以本年3月為例,銷售額按年轉跌7%至312億港元。

自去年通關後,本港經濟的復甦表現遜於預期,零售總額踏入2024年還由升轉跌之跡象,店舖交投轉淡靜。本港酒店業只局步復甦,平均房價於2023年穩步上升,但最多亦不過是疫情前的7至8成,尚有不少酒店選擇停業或轉型至服務式公寓及大學生宿舍。甲級寫字樓空置率高達雙位數,工商物業價量齊跌。

年初至今,有不少人批評本港零售業。大家認為,訪港旅客回升的情況未如理想,是「旺丁不旺財」的局面。這是因為本港零售多年來不思進取,未能吸引到訪港旅客消費。持這種意見的人,當中還包括本港地產界代表。

如果問題只在「本港零售業不思進取」的話,解決問題的方法還不簡單?各大業主只要把表現不佳、常常喊減租的零售商盡數趕走,再引入內地及外國零售品牌,這豈非可以繼續歌舞昇平、人財兩旺?不少內地連鎖零售商亦有意進駐本港,香港地產商何不立刻「騰籠換鳥」?何必要花時間、花精神的批評本港零售界?

批評本港零售商不斷吃「內地自由行」的「老本」,多年來不思進取,只懂賺「快錢」而沒有進步,這絕對說得通。但當地產界批評零售界的同時,各大業主只不斷加租便能大賺,還不是一樣的「吃老本」及「賺快錢」?只把責任放到本港零售商身上,只是在「甩鑊」,根本無助解決問題。

本港零售市場復甦未如理想,原因如下:

1. 內地消費模式已改變並與國際接軌,內地旅客來港「爆買」的情況不再。內地銷售稅、增值稅及進口稅亦正逐步下調,越來越多國際品牌進駐內地,再加上網購及免稅區的流行,本港零售商已無法繼續靠自由行「豪買」而大賺。

2. 內地零售商及電商亦不斷減價促銷,再加上人民幣貶值,港人周末北上消費已成風氣。本港零售商不只面對內地旅客消費減少的問題,本地客亦同時被搶走。內地零售商性價比高,在質量方面都俱備競爭力。

3. 由於消費群及消費模式在改變,本港零售商無法一如以往的「賺快錢」,便不可能繼續「捱貴租」。從前能付貴租的,都是專做自由行生意的化妝品專門店、藥房、流行時裝品牌、高級國際品牌、金舖及錶行等等。如今,這些零售商都陸逐支撐不住。一般食肆及民生相關的零售店亦因消費不振而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

4. 港元隨美元升值,本港零售商的性價比遠不及內地及其他東南亞國家。本港租金亦不可能一下子向下大幅調整。在租金及薪金成本高企下,本港零售商只能繼續爭扎求存,還豈有餘力再創新及冒險?

平心而論,本年度1至4月的訪港旅客已達1462萬人次。在街上的人流亦早已回升。放眼全世界,本港的大街小巷都擠滿了人,仍算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區之一。疫情後,本港旅遊業及零售業明明已算是復甦起來。

大家對復甦力度不滿意,是因為旅遊業「旺丁不旺財」,銷售總額仍比不上疫情前。本港零售生意回不去高峰,支撐不了本港的超高樓價及天價租金,才教地產界感到失望並對零售界有微言。但想深一層,「內地自由行」由2003年起帶旺香港經濟,基本上算是世界少有的「經濟奇績」。內地訪港旅客明明早在2015年已開始走下坡,其歸於平淡的情況其實早有先兆。只是當年各大業主忙於加租,不斷漠視正在改變的大局而已。

本港零售商加點創意,或對客人禮貌一點,當然是好事,但卻無關宏旨。唯一可以讓本港經濟重拾競爭力的方法,就是透過整體的減價、減租及減值。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