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變才能更好地應變求變 香港須以改革走出困局 文:文 武

7月23日上午,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北京會見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一行,指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中央領導明確地向香港提出改革的要求,香港應積極思考改甚麼,如何改的問題。

香港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中央及駐港中央辦一再勉勵香港要識變、應變、求變。應該說,這句話香港社會大多數人都聽到了,但仍有不少人,未完全聽懂其中的深刻含意。尤其對於香港正面對的內部和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未有全面的認識,對於香港應該怎樣應變,如何求變,也尚未有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方向,仍渴望坐等中央餵食,希望躺着贏回未來。

應變、求變,首先要能識變,香港到底正在面對怎樣的巨變?筆者認為,變化是顯著而巨大的,先說外部環境之變,整個世界的力量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關係也已經發生變化,並且在可見的未來很可能會出現更大的變化。香港作為聯系中國與世界的窗口、門戶,同時也是開放型的細小經濟體,受到的影響是極為顯著的。

美西方國家原本透過香港投資中國,分享中國改革開放釋放出的巨大紅利。現在則改為利用香港遏阻中國發展,抹黑、破壞「一國兩制」,插手干預香港事務,危害國家安全,甚至以制裁香港為手段,阻擾《國安法》在香港的實施,千方百計想讓香港「去功能化」。美西方國家與中國展開全面戰略競爭之勢不減,更有可能進一步激化,香港如果不能準確認識變化,做好應變,未來面對的挑戰,只會更大。

國家內地的環境也在發生顯著變化,香港原本是國家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理念的窗口,同時也是內地企業走向世界的窗口和橋樑,現在內地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取得了顯著的成果,在許多領域已取得領先全球的優勢地位,隨着國家進一步向高質量發展轉型,進一步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香港作為窗口的作用也正在發生轉變。

中央支持鞏固提升香港原有的優勢,進一步發揮香港對國家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作用,但香港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必須對國家和內地的最新發展,有全面和深入的了解,知道了國家的「需」,才能更好地貢獻香港的「長」。但現實的情況是,香港社會對國家和內地的了解,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仍有許多人還停留在上世紀的認知水平,仍然抱持着莫名其妙的所謂「優越感」,對內地諸多挑剔,這種觀念不改,香港很難有更大作為。

再說香港自己內部的變化,平息了2019年的動亂之後,香港已經實現了由亂入治的重大轉變,成功落實了「愛國者治港」原則,完成了《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本地立法,社會由政治對抗,轉變為聚焦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整體對於香港在參與國際、國內競爭呈現出的動力不足、信心不足的疲態,感到擔憂,對於仍有多項長期累積的民生難點問題未解決,感到焦急,希望香港能有更清晰的發展路向,突破瓶頸,走上更大發展的寬坦大道。

香港的經濟也正在發生變化,股市、樓市不振,令這兩根支撐起香港經濟的支柱,力量弱化,香港急需要尋找新的力量,重新為經濟發展注入動力,股市已非金融業最重要的部分,發展家族辦公室、綠色金融,以及離岸人民幣等,對香港金融業發展,變得更為重要。發展高新科技產業,也比只重要房地產市道,對香港未來發展更具積極意義。

內外環境都已發生顯著變化,社會應該從認識變化、消化和理解變化,掌握好未來發展的新趨勢做起,全面思考香港未來應該怎麼做。應變、求變應聚焦於改革,要因應新形勢、新變化,改掉不能適應新環境的舊做法、舊模式、舊思維,創出新做法、新模式、新思維。

改革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然會面對許多困難和阻礙,必然會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如何才能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籬?釋放出更大的能量,推動香港經濟民生發展進步,這是香港需要深入思考、研究的問題。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