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21日宣布未來放寬社交距離措施的路線圖,坊間爭論之聲甚熾。一部分人猛烈批評林鄭的做法,認為這無異於「躺平」;另一部分人則認同林鄭的做法,認為是回應了社會的呼聲。
近來的一種不妙勢頭,是社會上對防疫問題的分歧日益嚴重,一方面認為應該與內地看齊達致免檢疫通關;另一方面則認為香港的現實情況不同於內地。事實上,不要說香港,近期由於深圳、東莞等地封城,內地對於防疫措施的爭論也是兩年多以來最激烈。我認為這種矛盾的走勢十分不妙,會造成社會撕裂。尤其是那些動輒以道德批判、政治批判掛帥的,是十分危險的趨勢,必須警惕。
「動態清零」的代價也是動態的
內地為何對防疫措施的爭論激烈了?很簡單,第一是除了中國以外地區,日益放鬆防疫措施,甚至是東方防疫比較嚴格的日、韓,都出現這種勢頭,這是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第二是防疫付出的代價是鐵一般的事實。其次還有一條隱藏的問題,我們一直沒有回答:那就是出路何在?「動態清零」,但隨着病毒傳播力越來越強,難度越來越高。我們要麼一刀切切斷與外界的所有聯繫,否則難保「清零」的持久性。「動態清零」固然只是「動態」,但如果總是要這裏控制那裏控制,變成持久性地與病毒捉迷藏,那代價還是承受不起的。過去「動態清零」代價低,是因為捉一次迷藏就可以保一年半載,那當然是代價最低;但如果捉一次迷藏只是保一兩個月甚至更短,那這帳又怎麼算?
如何退出?是從一開始就存在的問題,那時候不急迫去回答,現在急迫了。張文宏日前提到未來抗疫三個武器,算是一個模糊的條件。第一是疫苗的充分注射,這一點很容易達到,以內地的動員和服務能力;第二是要有有效的抗病毒藥物,這也不難,內地五家藥廠已經獲批生產輝瑞的抗病毒藥物了,數據來看效果是明顯的;第三是有非常充足的醫療冗餘度,這一點恕我直言,是永遠不可能達到的。
醫療,古今中外都是緊缺的資源。香港,大家有目共睹;內地亦然。哪怕是沒有疫情的時期,深圳、廣州這些一線城市,過去在春季流感高峰期,醫院同樣是人滿為患。二三線城市和農村更不必說了,只不過那些地方人命相對「不值錢」,沒人說而已。哪怕你出國去,醫療從來都是緊缺的。所以醫生從來都是最吃香的專業,只要你有醫生資格,不怕沒工作。
要醫療能力勉強夠,已經是十分困難,事實上一直不夠是常態,還要「非常充足的醫療冗餘度」?這怎麼可能。培養一個醫生動輒壓十年八載,國家要投入多少資源去培養才能達致?再說中國也好、香港也好,未來人口急速老化,如何加大培養力度都不可能跟得上醫療需求的急劇增長。要有「非常充足的醫療冗餘度」,就是要醫護這些香餑餑極度供過於求,我活了這麼些年沒見過,在人類滅亡以前應該也不可能達致。
長者要等病毒倒逼去打疫苗
不過話說回來,很多事情的發生,其實都不是等滿足條件後去做,而是「倒逼」着去做。中國人搞改革,經常都是一種「倒逼」進步,這是人性使然。遠的不說,香港的長者接種疫苗,何嘗不是要被「倒逼」着去做。疫苗接種開始一年,長者一直不積極,為何?其實就一個原因,因為過去一年,第五波爆發之前,香港一直疫情控制很好。不殺到埋身不知驚,很多長者都覺得,既然政府控制好了,其他年輕人都打了,你們來保護我就可以了,我連疫苗副作用的風險也懶得冒。結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
內地有強大的動員能力,最近也在給長者接種疫苗「清零」,全部掃一遍。內地朋友說他所在佛山一條村,也能找出七、八個長者一直沒有接種。可見動員能力強如內地,很多事也是被倒逼着做。香港沒有這種動員能力,如果不是有病毒來逼這些長者,肯定他們永遠不會接種。
社會管治不是一條線性的,一元一次的方程式,不一定是由左到右推導答案的,而是一個多元、複雜、混沌的體系,因此社會管治既是科學也是藝術。沒有一個人可以告訴你準確的答案,張文宏醫生也給不了你時間表,唯望管治者體察民生之多艱,絕非病毒這一個變量去決定這麼簡單。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