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處理政爭下錯藥 文:陳國祥

賴清德召集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大機構的正副負責人舉行協調會。
賴清德召集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大機構的正副負責人舉行協調會。

台灣政局陷入僵局,立法機構一再通過民進黨和行政機構不願接受的法案,政府預算也慘遭立法機構大動干戈。賴清德和行政機構不滿施政備受掣肘,一方面發動「大罷免」,在全台各地連署罷免國民黨民意代表,希望罷免成功後經由補選換上民進黨籍代表,以翻轉目前立法機構朝小野大的局面。

另一方面則由賴清德召集行政、立法、司法、監察、考試五大機構的正副負責人舉行協調會,他的依據是「憲法」第44條「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的規定。 賴清德10日邀五院負責人會商「國是」,會中針鋒相對,沒有達成共識。

賴清德和國民黨籍立法機構負責人韓國瑜,各說各話,都語帶機鋒。 韓國瑜認為化解政治僵局須先喊停「大罷免」。他強調,各方應停止惡性大罷免,因為每一個民意代表的選區基本上要51%選票才能當選,但要罷免的話只需要25%,必然會對台灣內部社會造成進一步的衝突與仇恨。

賴清德引用佛語回應韓國瑜要他喊停大罷免行動。
賴清德引用佛語回應韓國瑜要他喊停大罷免行動。

賴清德則引用佛語回應韓國瑜要他喊停大罷免行動,「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因」跟「果」之間要得到合理的解決,意思是立法機構及在野黨是政治陷入僵局的罪魁禍首。他又說「五指合攏才有力」,隱喻立法機構不與其他四指合攏,蓄意掣肘行政機構,造成政治僵局與政務癱瘓。

其實,立法機構是合議制,以多數決做成決議,非領導人所能主導。立法機構一年來強力約束行政機構,形式上是權力制衡,實際上是民進黨在立法機構113席次中只佔51席,所有表決中都輸,所以國民黨和民眾黨主控立法機構,對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構成牽制。

賴清德和民進黨立法機構黨團罔顧少數席次的劣勢,從不與在野黨協商、折衷、妥協,導致在野黨挾多數席硬幹到底。 立法機構是民意政治的體現,各黨秉持民意實力相互較勁,多數民意支持在野黨,所以民主憲政體的運作呈現朝野對立、兩機構分立的情況,造成政治僵局。

然而,權力分立與制衡是天經地義,除非在野黨民意代表棄絕民主核心原則,不再恪盡職守,否則立法機構斷無依順執政黨、護航行政機構的道理。正是這個原因,賴清德召開協調會而不邀集在野黨領導人進行政黨協商,完全是下錯藥,無助於政治僵局的化解與政治衝突的緩和。

民進黨掌握執政權,卻拒不接受民意的抉擇,不尊重立法機構決議。
民進黨掌握執政權,卻拒不接受民意的抉擇,不尊重立法機構決議。

當前台灣政爭與僵局的肇始原因,在於立法機構反映最新多數民意,民進黨、賴清德、行政機構以及過往由民進黨控制的司法機構卻拒絕接受民主政治多數決的核心概念,在立法機構內、外採取各種破壞手段,意圖瓦解立法機構議事,抗拒立法決議。但仍嫌不足,近期更發動「大罷免」,意圖藉此恢復民進黨全面執政的霸權時代。 由於當前政治紛爭激烈,與行政、立法兩權不洽,根本原因不在於兩機構之間不合拍,而在於黨際不合攏。

解鈴之道,首先在於執政黨衷心接受選舉產生的席次結構,尊重其職權與決議,同時啟動黨際協商,讓行政權的決策與施政獲得在野黨一定程度的支持,讓立法權的決議具有相當程度的折衷內涵,讓企圖推翻選舉結果與罷免的仇恨動員戛然而止,否則必定擺脫不了政治泥淖的糾纏。

民進黨掌握執政權,卻拒不接受民意的抉擇,不尊重立法機構決議,反而期望立法機構與在野黨棄守職分,乖乖順從。既然政治僵局的「因」不在立法權的運作背離民主「憲政」正軌,而在執政黨及行政權拒斥立法機構決議。偏偏賴清德認知偏差,不能準確掌握因果關係,所以既不能解決「因」,也不能避免惡劣的「果」。

賴清德如果不能幡然覺悟,跟在野黨分享決策權,則台灣政壇必定紛爭不息,而賴清德與民進黨執政也將一事無成,在下次選舉中付出慘重代價。

文:陳國祥

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現為傳媒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