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移民使用港醫療前 應審視本港移民政策 文:劉信

最近有政黨於立法會上提出質詢,指已移居海外人士「回流醫病」,會「食窮香港政府」,應限制該批人士使用醫管局服務或另設收費,筆者對此並不抗拒,始終本港福利政策本身都有一定留港門檻,縱觀全港都有類似的門檻設置。在討論相關舉措前,筆者認為香港社會現時應反思,未來應對待已移居人士抱持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才能在政策上保持一致性。

如果香港政府的立場是要敵視移民,視之回流醫療為「搶資源」的對象,這種做法實在無可厚非。但眼下,移民離開的家庭大多為年輕的中產家庭,他們基本上有一定教育程度,過去香港政府在教育及福利上大量投資在他們身上。期望這批本來香港的新一代能成為棟樑,支撐起香港的下一代。

面對他們移民的決定,筆者固然感到遺憾,與之相對經常在網絡上時有討論,指不少港人移民後未必能重回本行,生活質素對比在香港時還要低,甚或社會階級由在港可能是中產,或至少是某一行業的專業人士,而轉為只能工廠做藍領。這種社會階級及生活質素上的改變,對香港人而言未必每人都可接受,所以又偶有從身邊圈子中聽到不同人士回流的消息。

雖然最近有民意調查指出不少仍在港的市民有移民計劃,但反觀已移居海外的香港市民,回流之聲不絕於耳。香港政府既然要「搶人材」,除了內地及國際間的人材,那些移居海外的港人不應該是香港政府最需要的人材嗎?這批人既對香港有一定了解及經驗,學歷、語言、文化等等都不需重新適用,年輕且有消費力,正正是最適合香港的一批人材。

故此筆者認為,對比起對已移居海外市民築起高牆,香港政府不應設起太明顯的分界線,去區分已移居海外市民及留港市民。但與此相對,現時不少移民國家都時有港人生活質素倒退的傳聞,有推因素的時候,如何讓香港的拉因素提升,而不是拒之於門外,則是香港政府的責任了。

現時不少長者津貼及公屋都有留港的日數規定,倒不可能因為要向移民拋出橄欖枝,而要將香港整個留港日數的政策規定推倒。反倒是,香港市民即使移居海外都要回流治療,反映香港醫療系統不論公私營都有一定質素,既然香港一直有將醫療產業化的心,前線醫療系統在調控使用率的時候,能否向非香港永久居民收取一定的額外費用呢?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