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港疫情後市民報復性外遊,加上內地旅客來港目的轉變,不再主打搜購奢侈品, 近月逢周末港人北上消費, 這幾重夾擊令香港零售業收入大挫,市場可以從政府統計處3月底公佈最新的零售業銷貨額數字確認。本年二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294億元,較去年同月下跌13%,一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為353億元, 估計較去年同月下跌3.1%。與去年同期比較,本年首兩個月合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的臨時估計下跌7.8%。再細緻看個別零售巨頭業績報告, 屈臣氏、百佳、豐澤,上年虧蝕7千多萬, 是有紀錄以來首次虧損, 恒基發展的千色 Citistore、APITA等百貨公司同樣虧損。還看旺角區商舖情況, 結業商店接連, 3月份就有著名的旺角新寶戲院和已有72年在油麻地的大達文具行。
消費力仍強
有說法本地居民消費力下降, 但看看金管局港人信用卡零售消費數字, 並非如此。信用卡零售交易額,去年全年高達9,756億元,本地消費佔71%, 約6,976億元,餘下29%, 即是2,781億元是海外簽帳。在2015-19年間,海外簽帳佔信用卡零售消費,一直介乎17%至18%, 疫情時跌至約13%, 去年竟高達29%。反映港人具一定消費力, 可惜花了在外地。
訪客量趨升
政府早前已推出「一簽多行」政策以吸引內地旅客,旅發局公布的《訪港旅客入境旅遊相關的消費報告》,娛樂方面的消費飆升61.3%,即逾41億元,反映他們訪港變得較着重玩樂體驗,例如觀賞演唱會及到訪主題樂園。香港剛過去的「超級三月」,旅客數字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2%,當中包括約96萬名非內地旅客,香港國際七人橄欖球賽入場人數亦破紀錄。佐證了旅客流量是有一定保證。

自身吸引力
既然證明本地消費力仍在, 旅客人數亦有上升趨勢, 問題焦點轉落在本地零售業的競爭力, 業界變革壓力將現, 現時是否零售業變革契機, 先嘗試重溫本港的商場變遷, 為大家作個啟發。
本港較早期的商場, 應該要數1880年香港首座多層購物商場柏拱行、三十年代置地集團的告羅士打行購物拱廊和萬宜大廈, 當年決策是消費群出入地點為首選, 商場均座落中環區。 其後出現百貨公司, 例如華資1900年先施百貨, 1907年永安百貨, 英資連卡佛, 日資大丸百貨更是首間引入新鮮食品的百貨公司, 開始一種一站式購物模式, 場內為消費者提供高和低檔次貨品, 吸納各類型消費群。之後要數尖沙咀的海運大廈, 尖東商場大廈群, 趨勢已是為顧客提供多元化娛樂, 務求顧客能在場內消遣一整天。本港零售業的輝煌時代, 更有垂直式商場, 例如1991年銅鑼灣電業城, 為顧客集中貨源購物。隨著地鐵網絡愈發達, 有車站沿線的大型商場出現, 又一城、新城市廣場, 是考慮消費者的交通便捷度。本港商場發展本來就變化中, 何況零售業更加是思變時。
相信港府和業界能靈活變通, 周邊地區革故求新各師各法, 例如新加坡政府通過數字化轉型支持零售業和積極推動夜間經濟,日本政府推動「地方創生」政策將零售業與旅遊業結合、內地去年推出《零售業創新提升工程實施方案》, 上述的數字化轉型、多元化消費場景和促進旅遊與零售結合等等策略, 都值得參考, 近來本港一金飾店與一IP毛公仔掛飾的嶄新組合推銷手法, 成功掀起一陣熱賣潮, 香港零售業復甦是可期的, 零售業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 學習他國的成功經驗,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和獨特優勢,加強自身競爭力。

文:吳家俊
城市智庫研究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