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應設立「第三性別廁所」 文:朱家健

相信不少讀者均在公共場所尋找洗手間時也有類似經驗,個別男女廁在門外的標示,並沒有按傳統思維的「男」、「女」或相關英文符號,或以藍色和紅色分別代表男廁和女廁,又或門外的肖像沒有再以可以辨別性別的圖案,例如以長褲、領帶、鬍鬚代表男性;以長裙、髮飾、手袋代表女性,而是以一些抽象又似是而非的圖案作表示,真的是雌雄難辨。

現時,公共場所的廁所,還包括專供殘廁人士使用、面積較大可讓輪椅進入的廁所,以及讓家庭一家大小使用的家庭專用廁所。遺憾地,筆者留意到近年在香港和內地城市分別增設「第三性別洗手間」,或被美化為「性別友善廁所」,未知內裡設計是蹲廁還是坐廁,也未知道其專用顏色還是彩色,但聞到臭味已讓人有作嘔的厭惡感。究竟這類另類廁所是否為患有易服癖人士、性別認知障礙者、性別重置手術完成者而設,不得而知,但是在地少人多的繁華城市,與其建造一個不倫不類的廁所,倒不如騰出空間讓女廁額外加多兩個廁格,以應付女性正常生理需求。

在網上搜索「美國人的性別」,竟有97種性別之多,真的是大開眼界,除了有變性人、跨性別、更有「男女皆非」者、泛性別者,在特朗普再次出任美國總統後,便終止多元性別,讓該國聯邦政府只承認男性和女性,還原基本步。相比美國的開放,香港在性別認同顯得應該的保守,理應更果斷的堅持男性和女性兩個性別,並堅拒其他所謂「第三性別」,趕絕污煙瘴氣,中國傳統社會更不應該被陰陽怪氣荼毒和污染。

這類所謂「第三性別廁所」只會讓特定人士誤以為他們在社會上有特權、有不一般的地位,繼續爭取所謂維權;而且這類所謂「第三性別廁所」的作用成疑,個別人士為何不能按他們的生理性別正常使用洗手間?既然他們不想被標籤為異類,為何仍要使用標奇立異的「第三性別廁所」?如果香港仍要遷就一班自我標籤為「性小眾」的人士,將會摧毀香港的價值觀和家庭觀,更會衍生更多家庭和社會問題。如果壓力團體慫恿僱主要為所謂「性小眾」爭取公平聘用權利,並在私人地方也要增設「第三性別廁所」,真的有需要嗎?香港哪來地方?更是為清潔工友增加不必要的額外工作量。

在正常人的心目中,「第三性別廁所」被視為另類甚至乎是不正常,更會窒礙小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這類「第三性別廁所」讓人啼笑皆非,更是在挑戰是非道德觀、踐踏生物認知的底線。「第三性別廁所」是為少數人士服務,僭建不應存在的「特權」,難道日後「性小眾」要在各個球場增設「第三性別更衣室」、在港鐵加設「第三性別列車車廂」、在酒吧夜場加開「第三性別之夜」、在時裝店加設「第三性別更衣室」,也要唯命是從嗎?

也難怪,有些家長因為未能找到特地提供予小孩使用的廁格或尿兜,而寧願讓小孩長期穿著尿片,其實如果成人自以為沒有適合的廁所,而拒絕正常使用廁所,其實也可以選用尿布,竟然可以從廁所選擇看到香港民智的程度,真可悲。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