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報道,近日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正式發佈由中國制定的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這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製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此項標準聚焦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護理等各個方面的需求和特徵,基於老年用戶所需的輔助支持水平,提出養老機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類,除了可用性、可靠性、無障礙、能耗和噪音等通用要求外,還對養老機器人提供的健康狀況和緊急情況監測服務,與家人及醫護人員的通信支持,多樣化的家務、娛樂、家居管理、照護等活動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動性支持,信息和數據管理性能等分別提出了技術要求。
在當今社會,人形機器人正在成為養老服務的得力助手。在這一領域,餵飯、衛生護理、康養機器人等科技產品正逐步走入我們的生活,成為傳統親情照護的重要補充,旨在減輕護理人員的負擔,提供更高效的服務。隨著老齡化進程加速,養老機器人已在中國多地試點,逐漸進入實際應用階段。2023年,中國北京市海淀區為700多戶老人免費發放了養老機器人,提供家政服務、緊急救援、情感陪伴等功能;早在2016年,杭州市社會福利中心就引入首批「阿鐵」機器人,提供智能看護、遠程醫療等服務,成為國內較早落地的養老機器人案例。

中國養老機器人領跑全球,香港會不會也引入養老機器人輔助養老呢?眾所周知,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峻,65歲以上長者比例預計在2036年達到31%。而香港年輕人因應物價昂貴,不想結婚或結婚後怕養不起不想生育。面對護理人員短缺、養老成本攀升等挑戰,引入機器人輔助養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這項創新舉措既帶來希望,也會引發諸多爭議。目前香港部分安老院引入的陪伴機器人可提供娛樂互動,緩解長者孤獨感。這些技術應用不僅能減輕護理人員負擔,更能提升長者生活質量。
但香港引入養老機器人面臨諸多挑戰。高昂的購置與維護成本可能加劇社會資源分配不均。當前市場上高端醫療機器人售價超百萬人民幣,功能有限的基礎款設備價格也要1萬到10萬人民幣;技術局限性導致機器人難以完全替代人類護理。因為老年人不僅需要非常細心且個性化的照料,更需要情感的慰藉。長者對新技術的接受程度參差不齊。這些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可能引發新的社會矛盾。

如果真的大規模引入養老機器人輔助養老,那麼在技術與人文之間尋求平衡就至關重要。機器人應定位為輔助工具,而非完全替代人類照護。政府需制定完善政策,確保技術應用惠及各階層長者;加強技術研發,提升機器人的人性化程度;開展長者數字素養教育,促進人機和諧共處。
養老機器人的引入標誌著香港養老服務進入新階段。這項創新既帶來機遇,也伴隨挑戰。唯有在技術發展與人文關懷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真正實現科技助老的目標,讓長者享有尊嚴、幸福的晚年生活。這需要政府、企業、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攜手開創智慧養老新格局。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