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屆特區政府注重「搶人才」,今年首10個月,已有7萬人才透過多項吸引人才政策來港,比原訂的3.5萬人的目標高出一倍,成績令人鼓舞。不過,社會上亦有人提出批評,質疑香港只能「搶」到內地人,說明香港對國際人才吸引力下降,香港的國際化和「一國兩制」優勢正在弱化。這種說法有失偏頗,香港引入的內才,以內地人居多,這是必然會有的結果,而香港能夠快速吸引大量人才,則是香港具有國際化和「一國兩制」優勢的結果。
各項「搶人才」政策中,尤以「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最受歡迎,而透過這項政策成功來港的人才中,又以內地人佔有大多數,其中有2成是身處海外的內地人,也有一部分是海外畢業的內地生。
「高才通」計劃推出以來,一直受到一些爭議,有人認為,「高才通」計劃只能吸引到內地人才,而且,其中有一部分人,未必真心來港發展,很可能只是為了子女教育,甚至只為申請香港特區護照而來。亦有批評認為,「高才通」吸引的人才中,大部分是內地人,由此反映出香港國際化和「一國兩制」優勢弱化,吸引不到外國人來港發展。
這類的批評有失偏頗。香港與內地關係緊密,每日有收以十萬計的內地人來港,同時也有數十萬香港居民北上,香港政府的「搶人才」政策,可以迅速傳播至內地,內地人才最先作出反應,是必然的結果。
再者,香港是中國最先發展起來的國際化大都市,直至今天,香港的國際化程度,生活水平、工資待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方面,與內地城市相比,仍然具有一定的優勢,對內地人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香港與內地城市間,還有語言相通,生活模式、生活習俗相近的特點,比較適合有意往國際化發展的內地人才來港尋找機遇。因此,香港全球「搶」人才,內地人才佔多數,這應該是可以預見的必然結果。
引入的人才以內地人居多,並不能視為香港國際化和「一國兩制」優勢弱化的表現。香港地處中國南端,香港的人口構成從來都是中國人佔了絕大多數,但這並不會影響香港發展成為一個高度國際化的城市。影響香港國際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並非人才的來源地,而是這些引入的人才,是否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國際化的知識和技能,是否有利香港進一步向國際大都市方向發展。
從「高才通」政策的實際成效看,大多數人才(7成)從事金融、創科、商貿領域,都是符合香港需要,有利香港朝向國際化發展的人才。
值得注意的反而是提出這些批評的人背後的邏輯,第一種是仍然抱持「西方中心論」的思維模式,簡單地將人才分為兩類,來自西方國家的,就認為是國際人才,來自非西方國家的,就貶低其價值和作用,尤其是對內地人才,一直抱有歧視性的眼光,這才是阻礙香港進一步朝向國際化發展的有害思維。香港繼續國際化發展,就應該打開大門,以英雄不問出處的胸襟,廣納天下人才,不論來自何方,只要是香港所需的人才,就歡迎來香港。
第二種則是有意挑撥香港與內地矛盾的思維,過多地強調「高才通」只招來內地人,仍然是想借機挑撥兩地關係,讓香港本地居民對內地「高才」感到擔心和戒心,其中包括,擔心內地「高才」來港,搶佔香港的教育、福利資源等。這種思維同樣有害,而且危險,應該摒棄。
實際上,內地的「高才」,首先為香港帶來經濟的活力,補充香港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人才,其次,他們絕大多數是中產以上的群體,來港工作、居住、生活,也將為香港帶來消費需求,有助活躍香港市場。長遠來講,吸引人才,也是解決香港生育率低,人口結構失衡問題的其中一個有效的解決辦法。
吸引人才來港,對香港總體來講,肯定是一件好事。為留住這些人才,香港反而應該多思考,如何在政府服務、公共服務等各方面,為這些人才提供更大的利便,讓他們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更願意長期留在香港發展。
香港現時仍能吸引較多內地人才來港,這是香港仍然具有優勢的表現,而這些優勢,主要體現在國際化和「一國兩制」方面,香港既然積極「搶人才」,就應該充分用好這些優勢,吸納各地人才,充實香港的人才需求,而非一方面搶人才,另一方面排斥內地人才。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