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徵消費稅時機需斟酌 文:姚英毅

香港作為唯一一個沒有徵收消費稅的發達經濟體,屢次被指出要增設消費稅擴大稅基,以增加政府收入,但在過去經濟景氣時,不念及此;現在經濟困頓時加徵,就令人民百上加斤,可謂左右為難。按常理說,加徵消費稅理應在景氣時推行,目前香港經濟差,加消費稅,更會使遊客來港購物意欲下降,又令市民生活水平下降。長遠來說香港要擺脫依賴賣地收入的困境,必須開徵消費稅,但此時此刻並非良機。

港府收入極度依賴樓市,地價收入就在2019-2020年度就佔政府收入的24%,還未計算其上下遊帶動的印花稅等等。但一旦遇上樓市不景,極易出現財政緊縮甚至赤字,更致命的是令香港政府,在經濟發展上傾斜房地產,使發展創科乏力。今年《財政預算案》亦指出,不再希望特區政府過份依賴地價收入,而是發展經濟,增加利得稅、薪俸稅等各方面的收入。雖然提高消費稅是擺脫對房地產依賴的有效手段,但在推行稅制改革時,時機不容忽視,以避免對消費者造成過大的負擔。

香港的稅制簡單,稅率低,這也意味著香港的稅基相對狹窄。香港的經濟結構長期以來高度依賴房地產和相關行業,過去十年賣地及印花稅平均佔政府收入23.6%,導致政府收入的不穩定性,當政府在經濟波動時面臨巨大的財政風險。因此,擴大稅基,尋求多元收入來源變得十分必要。

至於為何要增加消費稅,其實是因其具備「廣而淺」的徵稅特性,幾乎所有人日常消費都會被涵蓋,稅基自然會擴大,政府收入也更可預測。然而,在消費稅的結構下,低收入者往往需承擔更高的相對稅負,如一位月入不到2萬元的工人,將薪金的大部分用於基本生活支出,若加徵5%的消費稅,其實質負擔遠高於月入10萬元、基本生活支出比例較低的中產或富人。

疫情後本港經濟復甦未如預期,目前整體消費情況仍不容樂觀。根據香港統計處的數據,2024年構成香港GDP主要部分的私人消費比2023年下降0.6%,而其他主要GDP組成部分均錄得增長;2024 年,港府消費佔GDP的比重增長了0.9%。香港2024年12月的零售額按年下降了9.7%,是連續第十個月同比下降,顯示出消費者信心的不足。此時若推行消費稅,只會進一步壓縮居民的消費能力,加重基層家庭生活負擔,對整體經濟造成反效果。

相比之下,新加坡的財政結構較多元化,能夠在經濟波動下維持公共開支穩定。其中消費稅自1994年起開始實施,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逐漸攀升的醫療開支,消費稅亦由初時3%逐步上調至目前的9%。為何新加坡可以逐步加幅,這或與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備有關,當地常推出「現金補貼」、「消費券」等補償措施,特別針對中低收入群體減輕負擔,且消費稅的上調多安排在經濟增長穩定之時,避免於經濟下行期加重民眾負擔。

擴大稅基以減低房地產依賴的方向無可厚非,但政策制定須審時度勢。當前香港社會經濟尚未完全復甦,民生壓力未解,消費稅的推出非但難以收效,反而可能引發民怨、打擊消費信心,從而對整體經濟造成不利影響。政府若真有意推動稅制改革,應先重建社會信任、推行針對性補貼,並選擇經濟穩定時機,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和社會的長期福祉,方能為長遠財政可持續發展鋪路。

文:姚英毅

旅居歐洲香港媒體人,曾獲多個亞洲與全球性新聞獎、文學獎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