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須重返非暴力法治道德基石 文:陳競新

《反修例》(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風波已延續兩個多月,竟從一對香港情侶在台灣的謀殺案,升級至全球高度關注、甚至演化為中美博弈的叫陣議題,將蝴蝶效應演繹得淋漓盡致。除了對於香港內部帶來巨大的政經社會衝擊,也引來外部震盪。數千億美元的資金已撤走、泰國和紐西蘭準備撤僑等。

這是香港回歸以來面對最大的考驗,香港在一國兩制下,本來就是國內和國際社會的重要連接和緩衝點,然而如今民情躁動,社會嚴重撕裂,加上泛民有意借事件造成的氛圍全力搶佔今年十一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議席,再挾着強勢搶奪二零二二年的特首選舉委員會席位,加強下屆特首選舉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中央在北戴河會議後,定性是次風波帶有「恐怖主義苗頭」,本月十二日更主動透過央媒宣布在深圳部署三十萬武警,聲稱十分鐘內可進駐香港。雙方對壘的緊繃拉力,如箭在弦,讓香港社會充斥焦慮,幾近陷入無法自拔的死局。

山雨欲來,形勢嚴峻。社會呼籲和平、反暴力、重返法治等核心價值的呼聲,相繼湧現,繼新鴻基、怡和等大企業集團後,已退休首富李嘉誠也在香港七份報章頭版刊登兩個內容不同的廣告,發言人解釋李嘉誠心意,是一國兩制要行穩致遠,香港須停止暴力,堅守法治,呼籲《反修例》風波中的年輕勇武派「不要讓今天的激情,成為明天的遺憾」!

與上一代在殖民地管治下充滿回歸祖國想像、且受到愛國保釣運動氛圍感染下成長的中年人比較,回歸後出生及成長的絕大多數年輕人,沒有受到健全的中國歷史教育之餘,更經歷過雨傘運動洗禮,生命體驗,大大不同,加上北京早已千叮萬囑香港要解決深層次矛盾,像貧富懸殊、住房問題、物價指數持續攀升至全球之冠,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日趨嚴重,讓年輕人在精神和物質層次都經常以「爛命一條」形容自己。

於是火苗早已燃點,只待外力輕輕一撥,隨即燎原。加上特區政府顢頇,在六月九日百萬人示威後對民眾五大訴求完全沒有回應,警民嚴重衝突,關係急速惡化,「黑警」之說,喊遍全城,雖然特首林鄭月娥六月十五日已宣布無限期押後修例二讀,實際上就是擱置了,局面卻沒有任何解決跡象,民情繼續發酵,年輕人群組也越趨「勇武」。他們發起的所謂「不合作運動」,阻礙大眾運輸系統、港鐵,影響市民上班,更發動數萬人佔據機場、癱瘓香港這國際都會的空中客貨運輸,向旅客高呼香港是危險城市,兩天下來影響及數以百計航班,此外又發動罷工、罷市,準備進入九月後發動罷課。

不合作運動的原意,對象只應是權力機關,透過犧牲自己,感染市民及社會輿情,轉化為壓力,影響政府,豈會影響民眾的日常生活?但當發現到這種扭曲的不合作運動,竟獲得主流社會「不同意但理解」的同情。無日無之影響大眾生活,民意或許終會逆轉,李嘉誠等呼籲「反暴力」,要求回復香港固有自由、法治、包容的核心價值,是否是一個開端?

十八日的維園集會,仍湧現擠爆人潮,民陣事先對集會民眾雖然提出三點要求,也是反暴力,站穩在和(平)理(性)非(暴力)的光環上,反映社會氛圍對非暴力的渴求,確稍見增加,然而民陣依然提出五項訴求,包括特首已一再回應卻仍要求政府要清晰表達撤回修例,反映香港經過這次《反修例》風波洗禮,再不一樣,特區政府肯定要面臨更頻密的社會抗爭。

最無辜的是夾在兩股政治力量之間每天正面衝突互殘的警隊和「暴徒」,林鄭或如她所說,憂心「玉石俱焚」,避免解放軍或武警正式入城,觸動國際持份者的神經,促使一國兩制毀於一旦,便期望火速平亂,唯效果卻是反過來引起年輕勇武的強烈反彈,他們眼中,不但是警隊選擇性執法,隨意落案控告暴動罪,暴力,更源自於「體制暴力」。難得建立了接近三十年的良好警民關係,破碎於一旦。

但抗爭,始終要有度。一九六、七零年代紅透全球的英國歌手約翰‧連儂(John Lennon)曾說,唯一最有效的抗爭方法,就是非暴力與幽默。

要讓香港回復大愛與包容,法治與說理的文明核心價值,謙卑,是特區政府最有力的能量,和平理性守法非暴力,則是民間社會或示威團體穩站最高道德點的基石。

文:陳競新

台灣、香港資深傳媒人,曾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和澳門媒體擔任平面媒體、網媒及電視、廣播電台評論員,香港樹仁大學《新傳網》執行總監,現為《亞洲週刊》特約作者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