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球場不起樓無需爭論 文:吳桐山

近日,粉嶺高爾夫球場用地發展之爭再次成為社會焦點。政府原本計劃收回部分用地以興建公屋,卻遭遇香港哥爾夫球會的司法覆核挑戰,最終法官裁定球會勝訴,環評報告需重新諮詢公眾。此番爭論,不僅折射出土地發展與生態保育之間的微妙平衡,更映射出社會上對於土地資源分配的深刻分歧。然而,筆者認為,高球場不起樓,實則無需爭論,我們應將目光放得更遠,更廣。

首先,回顧此次爭端的起源,政府原計劃利用粉嶺高球場部分用地興建公營房屋,以紓緩住房壓力。這本是出於善意,旨在解決民生問題。然而,球會卻以環評報告存在瑕疵為由,提出司法覆核,並最終獲勝。這一結果,無疑讓政府的原計劃受挫,也讓部分期待改善居住條件的市民感到失望。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高球場用地並非解決住房問題的唯一途徑,更不是最佳選擇。

早年政府搞的土地大辯論,雖然意在廣納民意,尋找土地供應的解決方案,但實際上卻陷入了無休止的爭論之中,蹉跎了歲月。將高爾夫球場作為土地選項之一,本就有些跑偏。高球場原可建屋萬伙左右,對於香港整體的住房需求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況且,香港並非無地可用,連同元朗區和北區現有的390000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總住宅單位數目將達905 000至926 000個,一共可容納約2 500 000人居住。我們為何偏要為這一點點土地爭論不休,而忽視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呢?

不要聚焦貧富階級之爭

我認為,高球場之所以成為爭論的焦點,背後隱藏的是貧富矛盾的敏感神經。有人認為,支持高球發展是對富豪的妥協,而忽略了基層民眾的居住需求。這種觀點將問題簡單化為階級鬥爭,並非明智之舉。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共處才是發展的基石。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尋求發展,而不是在細微的土地上做無謂的爭鬥。

事實上,高爾夫球場作為一項體育設施,其存在本身便具有價值。它不僅是運動員訓練和比賽的場所,更是市民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同時,球場內的古樹名林、生態物種也是寶貴的自然資源,值得我們保護和珍惜。因此,在處理高球場用地問題時,我們應秉持科學、理性的態度,充分考慮其生態、文化和體育價值,而不是簡單地將其視為解決住房問題的“犧牲品”。

高球場不起樓,實則無需爭論。我們應該從更寬廣的視角來看待土地資源分配問題,充分利用香港現有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北都區等新開發區域的潛力,來滿足市民的住房需求。同時,我們也應尊重和保護高爾夫球場等具有特殊價值的土地資源,讓高爾夫球場在城市的發展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