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評徐克的《俠之大者》 文:寒柏

新春上映了徐克監製的《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筆者身為「金迷」,必然捧場。

筆者與其他同道不同,不會太強求電視或電影版本一定要百分百忠於原著。文字小說與電視及電影乃不同媒介,把原著搬上大螢幕,難免要有所改動。甚至乎,有時候監製、編劇及演員為作品增添一點新穎的創作意念,亦無可厚非。

譬如,徐克當年魔改的《笑傲江湖》雖然有違原著,但重新創造出「東方不敗」這個電影角色,影響後世幾十年。雖然筆者不喜歡這「魔改」版本,但卻不能否認徐克的成就。

再舉一個例子,20年前徐克還「魔改」了《七劍》。這次甚至乎是全新創作,與原著無關。徐克只借用了梁羽生筆下的角色名及半個小說名,還似乎以日本經典電影《七武士》為藍本,重新創造出七個不同劍客的形象。這齣《七劍》拍得十分好看,劍擊武打場面非常紮實及精彩,絕不亞於近年日本電影《浪客劍心》。(《浪客劍心》的日本武指,正是「甄家班」的其中一員。)

徐克的「射鵰改編」,以第36回「大軍西征」開始直至結尾,這編排相對忠於原著,由小說故事高潮部份「開局」,這設定亦很有「新鮮感」。筆者入場觀看後,認為電影的「開局」很不錯,但中段後卻越走越偏,最終落入俗套,實在是比較可惜。

筆者的「觀後感」如下 (含劇透):

● 電影改編以小說第36回「大軍西征」為開局,講述郭靖誤會黃蓉後終於冰釋前嫌,便四出尋找她,最終走近大漠,與成吉思汗部隊匯合。另一邊廂,黃蓉因通曉《九陰真經》秘密而被西毒追趕,亦逃走至漠北。電影從這個時空切入,再分別從郭靖及黃蓉的回憶中插敍二人的身世及前35回的江湖經歷,把前段最彩的部份「碎片化」,交代劇情之外,亦重塑了角色之「心路歷程」,算是為原著帶來了一份「新鮮感」。

● 這些「碎片化」的回憶交代了什麼呢?

▪︎ 編劇改寫了二人的初遇,但重點刻劃了郭靖恩師江南六怪反對兩人交往。然後黃蓉帶領郭靖遊歷江胡,機緣之下跟洪七公學習「降龍十八掌」。

▪︎ 回憶中也講及黃蓉受重傷 (原著中為鐵掌水上飄裘千仞所傷),郭靖背負黃蓉至一燈大師住處求醫,並從一燈處瞭解到「九陰真經」的奥義。

▪︎ 二人回桃花島後,江南六怪中的五人慘死,郭靖誤以為是黃蓉之父黃藥師所為而與黃蓉分道揚鑣。後來,郭靖尋到僥倖沒死在島上的大師父柯鎮惡,才知錯怪了黃藥師及黃蓉,便踏上了旅途,四出尋找黃蓉下落。

▪︎ 郭靖回到蒙古後,與郭大媽李萍交談,再次交代郭靖生父郭嘯天乃忠良之後,後來被金人與宋人合謀害死。李萍多年來的教育,就是希望郭靖可「承父之志」,為大宋保土安民。這段把郭嘯天的「地位」略嫌提高,但按原著,其父親好歹算是「梁山後人」,這「抬舉」亦不算過份。另外,郭大媽李萍由蔡少芬所飾演,她本人演慣「清裝劇」中的貴妃,在《俠之大者》電影裡還向郭靖曉以大義,這亦顯得頗為有趣。原著中,郭大媽本是容貌甚醜、沒有讀過什麼書的「村姑」,電影裡卻顯得有點「知書識禮」起來,少了一種「下愚者不移」的風骨,這略嫌美中不足。

但無論如何,由於這齣電影由36回起,主角的大部份時間在蒙古,又說明他在蒙古土生土長,比較難三言兩語解釋到為何郭靖要堅拒蒙古入侵大宋,這段由母親教晦郭靖要「承父之志」的「主角心路歷程」,確立了主角「保衛大宋」之念頭,在電影裡來說是比較重要的。

▪︎ 電影故事亦增加了一段黃蓉救郭靖在雷雨交加的晚上「引天火」,用來「燒香拜祭江湖中慘死的亡靈」,又教曉他做一個「小風箏」的玩意,還約好二人在石頭上刻寫記號。這約定教兩人萬一在江湖失散亦可尋回對方。這段是原著之所無,但自然是為了舖排電影後段兩人重逢的情節伏筆。

● 以上的「碎片化回憶」,粗略的把小說裡最重要的部份交代完,算是忠於原著之外,絕不拖泥帶水,亦改編得非常細心及成功。這節奏明快的劇情,帶出了靖蓉二人的「內心世界」及角色之衝突與欲求,為電影劇情注入了「張力」。以電影開局至中段來說,這改編算是非常成功。

數年前曾有另一齣《射鵰》的改編電影,反過來略去蒙古不提,只着重郭靖及黃蓉二人在中原江湖的遊歷、練武及華山論劍等劇情,勉強把4部書「濃縮」在2小時之內交代完,雖然這算是「忠於原著」了,但劇情卻交代得非常匆忙,情節變得支離破碎。

其次,王晶於兩年前履行了「大都之約」,於20多年後終於把《倚天屠龍記》拍完,整部電影共分上、下集,大體上忠於原著 (也有改編部份向20年前的電影版致敬)。但由張無忌回中原後至結尾,好歹也有3本書的劇情,卻「濃縮」在上、下兩集,約4小時內播完。這亦顯得太過來去匆匆,讓觀眾「消化不良」。

以上兩部電影只着重交代原著劇情,但卻無暇讓觀眾消化劇情及體驗角色之「心路歷程」,這種走馬看花的交代手法,如網絡上近年興起的「5分鐘看完某某小說或某某電影」般無異,絕不可取。

相比起來,徐克「去繁就簡」,把前3部書的劇情大筆一揮,以男女主角的「碎片化回憶」交代劇情及重點刻劃兩人的「內心世界」,算是非常聰明的做法,遠比其他「金庸電影作品」高明。

● 當然,這一大段「碎片化回憶」亦有美中不足之地方。原著中,成吉思汗逼郭靖帶兵,郭靖只懂武術而不懂得練兵之法,雖有蒙古兵將及好友扶持,仍不知從可入手。黃蓉早已混入軍營,並透過下屬魯有腳提醒郭靖,他行李中有《武穆遺書》可作參考。電影中,改為由黃蓉透過華箏提醒郭靖,華箏亦因此懷疑黃蓉便是郭靖在中原的心上人。

筆者建議黃蓉在中原受傷,郭靖背負她到一燈大師裡療傷的「回憶碎片」情節插敍,可以等到在這裡才詳細的交代起來。

原著中,二人夜闖鐵掌山,黃蓉誤以為裘千仞是「假貨」(招搖撞騙的裘千丈),最終被裘千仞打至重傷。二人逃走期間誤入幫中禁地,才獲得這部《武穆遺書》。靖蓉二人逃難,才有跑到一燈大師住處求醫一段。

這部《武穆遺書》正好用來帶出男女主角出生入死的江湖經歷。郭靖及黃蓉透過這部兵書回想起那共患難日子,以這回憶加強刻劃兩人的相思之苦,又可推動郭靖練兵的劇情。此外,華箏從中估計到兩人關係非淺,整段「兩女爭一男」的情節還會顯得更有「戲味」。

● 電影用了差不多1個小時交代前事,同時把男女主角帶到蒙古軍營,其後便開始出現改編部份。這改編部份,先是黃蓉被西毒追殺,但逃至蒙古軍營附近後便被乘馬經過的華箏所救,華箏以騎術隱身在馬群內,把倒在地上的黃蓉救起,仗着馬快,成功逃到大軍營地裡。

這部份並非原著,但卻改編得非常成功。華箏是郭靖青梅竹馬的玩伴,在小說裡佔的劇份不算少,但原著角色的刻劃不算突出。

徐克把她描寫成為敢愛敢恨的華古女子,加進「教黃蓉」的一段,在軍營中與黃蓉「對戲」。稍後,黃蓉在軍營裡,又反過來從西毒手上救回她一命。這段落加強了「兩女爭一男」的劇情張力,算是改編得比原著更成功。

● 這齣電影直至中段,仍算是非常成功。但「大漢風沙」拍得多了,可能各大電影資方擔心劇情少了「中原武學爭霸」的情節,似乎還有人認為需要照顧觀眾的「合理期待」。電影在中段起便開始「跑偏」了。

首先,電影裡郭靖以中原武術救了拖雷安答 (結義兄弟) 一命,然後在成吉思汗及三軍之前演練降龍十八掌。主角高來高去,虛發虛接的凌空把降龍十八掌與火結合,變為了一條又一條的火勢,讓蒙古大軍大開眼界。

這段只為了表演電腦特效,若早在20至30年前,電腦特技初興起,如此賣弄本無可厚非,但如今全球觀眾看電腦特效也看得膩了,就算我們的特效做得比美國更好,對觀眾來說已是差別不大。還有,過去20年來,內地武俠劇及仙俠劇也大玩「吊威也」及電腦特效。

這段「三軍前演武」的改編段落意義不大,電腦特效的畫面也不算吸引,花錢之外,還佔用了不少時間。當然,導演及編劇也很聰明,郭靖在三軍前演武之際,華箏、躲在暗處的黃蓉及郭靖三人的心思也略為交代了,再為「兩女爭一男」的劇情作好安排,算是「物盡其用」,盡量把握好電影的一分一秒。

若導演硬要讓郭靖在成吉思汗前表演中原武術,建議只要在軍帳內的空間,以拳腳功夫及簡單的電腦特效,在10秒內完成便可以,根本不需要「高來高去」的「長時間」演武。例如,只要蒙古精兵表演一下紥實的摔跤,再由郭靖輕輕的以凌空掌勁打破金屬器皿或盾牌,或輕輕的牽動火勢,便足以交代了這份「震撼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電影前段郭靖被蒙古兵不分敵我的放箭,箭頭在郭靖跟前便似遇到一道「無形氣牆」所阻隔開,這特效非常簡單,但在紮實的「拉弓射箭」的動作後稍為加了些電腦特效,顯示箭頭遇到郭靖的「無形氣牆」後被打偏,反而誇張得來又有點內斂,這「小特技」成本不高,但反而勝過後期「排山倒海」的「大爆炸場面」。對觀眾來說,今時今日的電腦特效,其實是less is more (簡單就是美)。

● 原著中,當然沒有這「三軍前演武」的情節。小說裡,成吉思汗硬要郭靖帶兵,引起其長子朮赤與次子察合台不滿,大有挑戰之意。郭靖「臨急抱佛腳」的觀看兵書,操練戰陣。期間黃蓉暗中幫助。

郭靖以中原兵陣,成功阻止朮赤與察合台二人的內鬥,平息了蒙古軍的內亂。成吉思汗見郭靖立下大功,便「登壇拜將」,讓郭靖帶兵。當時,蒙古要向花喇子漠報復,一路西進,直達撒麻爾汗城,卻是久攻不下,糧草開始不繼,情況越見不樂觀。

期間,西毒先後3次夜闖軍營,與郭靖鬥智鬥力。黃蓉最終亦現身與郭靖重逢,還把西毒騙上懸崖,再偷偷地將「羊腳梯」撤了,打算把西毒餓死在山上。豈料,西毒藝高人膽大,竟以衣袍為「降落傘」,承着風勢跳崖而不死,落入撒麻爾汗城之內。

西毒歐陽鋒以「降落傘」逃命,等同向蒙古大軍做了一次「試飛」,並啟發了黃蓉。她便即建議郭靖以此法帶「傘兵」奇襲撒麻爾汗城。郭靖成功拿下撒麻爾汗城後,便欲依黃蓉之計乘機向成吉思汗退婚。但成吉思汗正欲屠城泄忿,郭靖不忍力阻,不僅打擾了成吉思汗及全軍上下屠城的「雅興」,還讓黃蓉誤以為郭靖不欲退婚而再次出走。

郭靖便即告假,四出尋找黃蓉下落,卻被西毒所擒。西毒在破城的石屋裡與郭靖比武,藉此窺伺《九陰真經》的秘密;月餘間,卻讓郭靖功力大進。

稍後,郭靖回軍營後與成吉思汗及諸將商議「破金之法」,只有熟讀《武穆遺書》的郭靖與成吉思汗心意相通,相出了「攻而不攻,不攻而攻」 (即「圍點打援」) 之策;郭靖再次被成吉思汗重用,為封為「大將軍」,還頒下「錦囊密令」。

郭大媽以「江南針線技巧」偷看「錦囊」內容,驚覺原來成吉思汗有意在借道宋境破金後,要郭靖立刻奇襲大宋。郭靖母子二人打算漏夜逃出軍營,華箏卻不忍郭靖離去而向成吉思汗告密。郭靖母子二人被擒,李萍自殺,郭靖得拖雷相送而逃出軍營。

最終,郭靖與黃蓉再次重逢後 (期間,再有「華山論劍」一段落)。二人知蒙古軍來犯,便即到襄陽守城。成吉思汗病危,打消了南侵的念頭,才有最後郭靖與成吉思汗「論英雄」之結局。

● 電影在中段以後卻不依以上原著劇情,並進入了「自由創作」的段落。郭靖剛研習兵書後不久,攻打花喇子漠一段被刪掉,改為直接與金兵對抗,但郭靖卻不帶兵,忽然又再告假南下尋找黃蓉。接着又好沒來由的投奔回蒙古軍營,反過來力勸成吉思汗不要南侵,見證李萍自殺。

其後,靖蓉二人在大宋邊境隨軍到城牆上協防。此刻,西毒走火入魔,卻反而功力大進,並走到城牆前以一人之力,幾近挑起整個蒙古大軍。郭靖則飛出城外與他大打一場。打退西毒後,靖蓉二人力阻兩軍大戰,最後又逃回到原著情節,與成吉思汗「論英雄」。

原著中,「大軍西征」的橋段及郭靖在軍帳裡與西毒鬥法之江湖武打爭鬥交纏在一起,本來是十分精彩的情節,但電影卻完全刪掉這一段,改為男主角與大惡人在兩軍對疊前,幾近以「仙法」打大一場,最終讓整齣電影落入俗套。

其一、西毒歐陽鋒僅以一人之力,差不多挑起整隊蒙古大軍之描寫實在太誇張,亦不合理。其二、力抗蒙古大軍的「俠之大者」,竟然改成為發了瘋的西毒歐陽鋒,這改動未免太可笑。其三、劇情進入「自由創作」的部份,卻仍要交代成吉思汗打算南侵及郭大媽慘死的情節,使主角匆忙告假南下,又忽然要回到軍營,變回了「走馬看花交代劇情」的節奏。後段劇情顯得混亂、無力及胡鬧。後半段的改編顯得進退失據,白白浪費了開局至中段的舖排,實在十分可惜。

● 電影結束後,還有兩段「彩蛋」。第一個「彩蛋」是郭靖以《武穆遺書》練兵,排了八個戰陣,破了朮赤及察合台的挑釁。第二個「彩蛋」,則是郭靖率領丐幫打進了撒麻爾汗城,與一班印巴裔軍隊交戰。

電影中段,還有一節是西毒歐陽鋒的回憶,講及歐陽鋒與身穿蒙古衣的郭靖在撒麻爾汗城的建築裡大戰,卻最終被打敗。

這兩個「彩蛋」及一段「西毒回憶」中所顯示,原來的電影劇本理應是打算按原著般攻打撒麻爾汗城。男主角與「大惡人」大打一場的劇情,亦應該在撒麻爾汗城之內完成。

筆者估計,由於這相對接近原著的劇情,會使整齣電影以「蒙古軍打仗」為主軸,少了郭靖這位中原大俠演練「降龍十八掌」的詳細情節。結局之際,蒙古大軍南下,本是兩軍大戰一場,卻在劍拔弩張之際,以成吉思汗病危而退兵作結,不僅沒有「兩軍大決鬥」,連與「大惡人」大打一場的劇情都沒有,這安排很容易會引起資方不滿。

值得一提的是,幾十年前的金庸在作書時,已經不落俗套,絕對不依從這種非常「老套」的橋段。以當時來說,算是十分「超前」。

例如,按一般武俠故事的鋪排,《射鵰英雄傳》中的楊康取代歐陽克並成為西毒傳人後,理應會習得西毒的所有武功,甚至乎青出於藍,並殺掉了西毒,最終成為新一代的「大惡人」。在大結局裡,郭靖便會與楊康進行一場「正邪大決鬥」。金庸偏偏不依這套路,楊康只是一名貪圖富貴、有點小聰明的紈絝子弟,終其一身,都沒有什麼成就,亦學不到半點上乘武功,在鐵槍廟裡便已早早「掛了」(電影開局前)。

《射鵰英雄傳》原著中,最精彩的打鬥,其實就是在大軍西征途中與西毒鬥法,大家期待了一整部書的「華山論劍」,其打鬥描寫反而不算精彩,小說結尾還成為了「文戲」,探討「誰是英雄」。《神鵰俠侶》原著的楊過要金輪法王的大決鬥亦在第39回裡,第40回都變為了「文戲」。《倚天屠龍記》最精彩的自然是張無忌大破「少林金剛伏魔圈」,但與三大少林老僧的決鬥在第37至38回左右便打完。在最後2回左右,都是以「文戲」為主。《天龍八部》當然是以蕭峰在少林寺前大戰三大高手最為精彩,小說最後5至6回都沒有更精彩的「武打戲」。《笑傲江湖》中最兇險的一幕,當然是第31回裡三大高手在黑木崖大戰東方不敗。稍後,令狐沖想到破解「辟邪劍法」,大敗岳不群一段雖然也很好看,但卻在第36至37回。最後的幾回,都不再以「武打戲」吸引讀者。

多年來,這金庸小說的劇情結構都會被編劇大幅修改。因為絕大部份導演及觀眾都認為,武俠小說的結局,都應該是「大打一場」。金庸的作法卻偏偏不落俗套,結局部份筆鋒一轉並「由武入文」,改以「文戲」作為小說的終結;其小說結構有非常清晰的「起承轉合」。

這幾十年過去,近年已開始有導演及編劇有相近似的「前衛作風」,但相信未必可以說服到電影資方。

而且,很多人仍認為觀眾傾向喜歡以「男主角與大惡人大打一場」作為「武俠電影」的結局。電影是「集體創作」,創作過程會有很多不同之意見,亦會有很多制肘。最終,這齣電影作如此改動,亦不是一件很出奇之事。

● 除了電影後半段的改編不大成功之外,還有兩小段文戲對白,尚有一點改進之處。主要是有關一些歷史小常識,但若忽略不理,卻始終會讓人有點「出戲」:

其一、電影開局,由郭靖的聲音交代故事朝代及背景,這本來沒有什麼不妥,但既然由主角親述歷史背景,男主角就不宜稱「大宋」為「北宋」及「南宋」。宋室南渡,在當時所有人的眼裡,這仍然是「宋朝」,「北宋」及「南宋」主要為後世所劃分。就算當時有人把南渡後「大宋」稱為「南宋」,那句「北宋滅亡」亦不可能出自當時的郭靖之口。「宋廷」只是南遷,而非滅亡。除非郭靖是穿越到過去的「項少龍」,否則不可能說出「北宋滅亡」這句話。此句一出,筆者立刻感到有點「出戲」。

其二、相信是由於電影劇本一改再改再,郭靖先後兩次與成吉思汗「論英雄」。第一次在大軍前演武後。最後一次在結局時。其實,這是「文戲」的高潮部份,不宜連做兩遍。

有趣的是,郭靖在西毒的回憶中 (在撒麻爾汗城) 以「隔山打牛」(向《上海灘賭聖》的周星星致敬?) 打敗西毒。結局前,又以相同之法擊退西毒。這「論英雄」及「決戰大惡人」的橋段,都是一連做了兩篇,明顯劇本是後期再作大修改,匆忙編輯而成的。

結局時,郭靖與成吉思汗在「論英雄」時還「點題」般道出原來「懷憐憫之心」的才稱得上是「俠之大者」。

「俠之大者」一說,乃金庸的重要創作之一,但真正的出處卻是在《神鵰俠侶》裡,中年郭靖向少年楊過解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郭靖及楊過二人皆是中原遊俠,討論如何稱得上是「大俠」,實在情理之中。

但少年郭靖與成吉思汗「論英雄」,卻忽然說出「俠之大者」,實在有點「文不對題」。對於成吉思汗及一眾蒙古兵將來說,什麼是「俠」也恐怕搞不清楚。此外,原著中,成吉思汗垂死之際回首一生,才有與郭靖「論英雄」的「雅興」,卻即場被郭靖激至吐血。電影裡,成吉思汗卻在三軍前精神奕奕的與郭靖「論英雄」,卻換來「俠之大者」一說。這一大段似乎企圖忠於原著,但卻偏偏使人感到有點「出戲」。

● 最後,《射鵰英雄傳:俠之大者》的武打設計實在太過誇張。西毒歐陽鋒大戰郭靖,二人凌空虛發虛接,大玩「火圈」及「飛沙」,畫面設計甚至乎有點像「奇異博士大戰哈利波特」,枉花費一段電腦特效,亦顯得有點滑稽可笑。

反而,徐克於20年前的作回《七劍》,其劍術比鬥場面沒有太多高來高去的畫面,亦不再賣弄「威也」及電腦特效,如此硬橋硬馬才是最好看的。相比起來,去年新春檔期的《喬峰傳》的武打設計,卻顯得比《俠之大者》耐看得多。

有不少武俠小說的「死硬派」,認為「武俠劇」的武打場面不宜太紮實,更應該類似「仙俠劇」,還批評《喬峰傳》的「甄式打法」太過寫實。

其實甄子丹在設計《喬峰傳》、《七劍》及《龍虎門》的動作時,已經加進了誇張失實的動作,但始終他的風格比較側重「力的表現」,讓虛構的武學招式顯得既好看,又相對較合理及寫實,這才真正迎合了當今潮流的喜好。

我們不妨把《喬峰傳》中的「大戰聚賢莊」一段,與《俠之大者》中「郭靖大戰歐陽峰」兩段給觀眾看,做一個小實驗,看看大家到底喜歡甄子丹所表演的「紮實剛猛」的「降龍十八掌」,還是喜歡徐克的「奇異博士大戰哈利波特」之玩法。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