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內地票房己破100億人民幣,在海外上映後也同樣獲得追捧,這部贏盡一眾真人電影的動畫電影不光打進全球電影史票房榜頭20位,還帶動了中國股市的影視股票上漲,甚至還引得與哪吒「身世」相關的地方紛紛出戰搶奪名號,要把這目前最火紅的IP握在手中,搭上順風車,推動當地文化旅遊發展。據悉這部電影將於2月27日於香港上映。
為什麼一部動畫電影不光讓小孩子看到歡笑,還受到成年人的熱捧呢?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動畫片,而更像是一劑「成年人覺醒藥劑」,直擊我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的打破宿命的3個覺醒時刻得到啓示。
1、有一種情誼,叫「生死與共」
在《魔童鬧海》里,哪吒與敖丙因肉身被毀,在太乙真人重塑肉身的過程中,申公豹引龍族攻打陳塘關,敖丙為了保護哪吒,導致剛成型的身體破碎,需共用一個身體,在七天的期限內,通過試煉讓寶蓮重開。這靈珠與魔丸本是水火不容,曾經彼此的敵人,現在卻成了彼此的依靠,最好的朋友,共同經歷試煉。在試煉中,哪吒得知陳塘關全城百姓以及父母被敖丙父親東海龍王殺害,憤怒到了極點,但為了完成當初為敖丙重塑肉身的承諾,壓抑憤怒最終完成試煉成功讓敖丙重獲肉身。
在香港現實生活中,人們各自奔波忙碌,平時也不常聯繫,但一旦看到他人身處困境,最需要幫助的時候,總能挺身而出,排憂解難,甚至不惜付出一切,互助友愛同舟共濟。
2、打破「出身論」,活出真實的自己
《魔童鬧海》里的人、妖、魔都懷揣著對仙人境界的憧憬,企圖擺脫身份的羈絆,以獲得他人的認同。比如申公豹的弟弟申小豹希望通過哥哥引薦加入闡教,因為成為闡教弟子是全族的榮耀。還有東海龍王投降天庭,也是為了能給全族謀得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他們汲汲營養,費盡心機,所求的不過是外界的肯定,一個被社會認可的身份,一份所謂的歸屬感。然而,這種外在的認同與歸屬,何嘗不是一種無形的枷鎖,將他們牢牢束縛?一味迎合外界的期待,只會讓我們迷失自我,身心俱疲。最終,哪吒和敖丙覺醒,他們不再執着於身份的標簽,不再渴望外界的認可,吶喊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是魔,是仙,那又如何?若前方無路,我就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就扭轉這乾坤。」他們打破了「出身決定論」的偏見,掙脫了世俗成見的束縛,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在香港,很多成功的人不一定都是好出身,很多平民百姓通過自身的拼搏獲得成就,赢得他人的認可,像周潤發、梁朝偉等國際巨星都是平民出身,身世坎坷。世俗意義的成功,並非只有一種標準。真正的成功,是遵從內心,用自己熱愛的方式,度過這獨一無二的人生。所以千萬不要迎合他人,迷失了自我。

3、家,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
《魔童鬧海》中哪吒、敖丙都有自己所愛的家人,也有愛自己的家人。
哪吒全家被困天爐鼎,生死命懸一線,母親殷夫人挺身而出打落滅魂膽,當母親緊緊抱住哪吒時,哪吒記憶瞬間湧現—從他降生之日起,母親就從未放棄,即使被世人誤解為「魔童」,母親也依然愛他如命。另一邊,敖光得知敖丙身死,無法重塑肉身,悲痛欲絕,不惜率領龍族傾巢而出圍困陳塘關,為兒子報仇。
父母之愛,深沉而偉大,不求回報,無怨無悔。我們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從蹣跚學步,到成家立業,父母始終是我們最堅強的後盾,最溫暖的港灣。家,永遠是我們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每一刻,別讓愛,成為難以言說的遺憾。

《哪吒之魔童鬧海》是一面鏡子,映照著我們每一個普通人的成長困境與內心渴望。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出身平凡,即使身處逆境,即使不被理解,我們依然可以選擇不認命,依然可以勇敢追逐夢想,依然可以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因為所有封神故事的本質,都是普通人的重生史詩。
我們是劇中人,劇中人亦是我們。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