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的正確理解 文:張達明

近年「地緣政治」一詞廣泛地在政客演說及半學術文章不停地被引用,仿似變成不可或缺的潮語。不過,筆者相信,從政者如果能正確使用、理解和演譯這詞彙,是有助說好中國和香港故事。

「地緣政治」不僅是學術用語,更是西方近百多年的治國及外交策略,理論的發展及外交策略是相輔相成的。社會學理論當然受社會轉變所侷限,沒有絕對科學性,其他因素的出現例如經濟轉型或科技突破,也會改變它的預測及覆蓋範圍。所以領袖宜注意不同時空,不同科技世代,便有不同的地緣政治的演譯。

學術上,「地緣政治」有三大學派,分別是「經典」、「批判」及「女性主義」學派。經典學派中,有兩種三段論–「心臟地帶」及「邊緣地帶」。「心臟地帶」三段論指,「誰統治東歐,就控制了心臟地帶 (俄國);誰統治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 (世界的中心:歐、亞大陸);誰統治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打從十九世紀,西方世界一直以無障礙地形為方便輕騎進攻,輕易撃打別國為由,認為征服歐亞地區便能達至世界霸主一席位。及至海運商貿的興起開始令國家致富的盛世,地緣政治陷入了「邊緣地帶」理論:「誰控制了邊緣地帶,就主宰了歐亞大陸;誰主宰了歐亞大陸,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這裡,邊緣地帶指的是「心臟地帶」的外圍沿海城市。當世界沿海商貿連繫為大不列顛帝國帶來豐厚收益及當英國本土工業革命削弱了皇權統治時,日不落帝國便透過不斷向外殖民鞏固其世界霸主的位置。至此,晚清王朝被迫向眾列強作賠償和割地便是此地緣政治的產物。

批判學派援引了後現代主義的語意分析幫助我們了解地緣政治的新手法和手段。關注的重點不再是兵戎相見或經濟掠奪,而是強國對其他國家透過標籤、詆毀、抹黑、以「一竹篙打一船人」的技倆、塑造道德高地貶低對手,消磨其意志,將打擊對手合理化和常態化。實際操作是定期向指定的別國公開政策報告,誤導友好傳媒作扭曲報導,支持外逃異見份子製造全球反對聲音。 這些手段的最高境界是製造看似中立、但望之生厭的抽象詞句,例如,惡棍、獨裁者、威權主義、極權、國家補貼、反送中等,讓別國成為各國眼中的流氓國家(rogue state)。

女性主義學派提出,地緣政治的理解是需要依靠實證調研得出的結果;不能單單依賴閱讀政府政策或報章,因為不同類別人士對地緣政治有不同的反應,所以還要從社會受影響的一群搜集他們對地緣政治的看法。基層市民的看法往往反映他們怎看外國干預或制裁,政府便順理成章了解市民想法,爭取他們的賦權對外國作出相應的對策。

最後,地緣政治一直塑造歐美政府的對外的政策。從冷戰時美國對共產國家的圍堵政策,到美國總統朗奴列根對俄的核武及星戰計劃,到奧巴馬的重返亞洲政策,到拜登聯同盟友對中國組成的第一島鏈防線,通通都是地緣政治考慮的產物。除此之外,美國對中國的經濟制裁及科技禁運,對中港官員的政治制裁,對香港兩條國安法的批評,都是源於同一考慮。

近百年間,「地緣政治」曾主導世界霸主侵略別國,掠奪別國資源,到近代更遏制別國崛起。縱然結果略有不同,但其共通點是,擁有強權的霸主按自己的議程建立對己有利的世界體制,甚有「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意味。

參考書目:
方旭. (2022). 重新審視」地緣政治學」——一個世界史的視角. 文化縱橫, 3, 136–1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4-4608.2022.03.017
黃裕舜. (2023). 地緣風雲 : 世界多極化, 中國何去, 香港何從 (初版.). 信報出版社有限公司.
Dodds, K. (2007). Geopolitics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1st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lint, C. (Colin R. (2006). Introduction to geopolitics. Routledge.

文:張達明

民主思路研究經理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