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握手」後的「習並肩」?文:寒柏

(中通社)
(中通社)

近日,港珠澳大橋舉行開通儀式。有報道認為,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女士在進場和離場時,均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並肩而行,顯然是習主席對林鄭的祝福。該報道分析,認為坊間有人認為林鄭不懂禮數,不應走在一眾國家領道人之前,是一個無理的指控,藉此進一步說明,這是中國政府的安排,代表習主席「挺林」,並且是對林鄭連任表示支持云云。

有評論文章還指出,早在十年前,習近平仍是國家副主席之際,曾南下訪港,考察奧運馬術賽事籌辦工作,當時由時任發展局局長的林鄭陪伴考察。習主席認為林鄭處事井井有條,頗為欣賞。直至2017年,習主席敲定梁振英先生不應連任,並拍板由林鄭頂上。

除了有報道藉「習並肩」大造文章之外,香港政府官員亦有乘機造勢。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表示,「習並肩」的安排,反映國家明顯重視香港,更形容林鄭是「萬綠叢中一點紅」。林鄭面對傳媒提問時,也滿臉春風的說了幾句客套話。此外,還有建制派人士認為,這是代表中國重視香港;甚至乎可能預示,中國政府已鐵定心腸整頓香港,地產財閥的時代即將結束。

為何港媒總喜歡「小心眼」?

其實進場及退場時的官員排行,有很多不同的理由。如勉強要作一點所謂的「政治解讀」,則最多只能代表一個地區的重要性罷了。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暫時仍是以香港的經濟總量較大,且還有一點政治價值。當然,反過來說,香港也是三個地方當中,最麻煩的一個。既然是「二人同行」的格局,讓代表香港的官員走前,並與習主席「並肩」,也不是什麼出奇之事。

讓林鄭與習主席「並肩」,最多只能解讀為「中央政府對香港特區支持的態度」至今還沒有變,這絕不能代表國家領導人支持何人。除非最近幾次的儀式,本由香港代表先行,忽然改由香港排後,或可能表示香港的地位有變,這可能才有些許新聞價值。而且,殿後的官員更不代表「不受重視」。「客人」先行,「自己人」殿後,也可以是另一種解讀,何必事事上綱上線?

若想理解中國對香港的管治方針,應留心中國政府的工作報告、相關政策及主要官員對香港的講話等等,只片面的從一些官方禮儀或官員的身體語言來借題發揮,眼光未免太狹隘。

「習並肩」是「劉姥姥入大觀園」?

其實政府是一個團隊,國家的禮數,是對應着官員的崗位,與官員本身的寵辱無關。例如,假設中央政府認為香港特首施政表現未如理想,甚至有勾結外國勢力及本地財閥之嫌,則大可秉公辦理。如中央政府認為有必要對外界說得清楚明白,亦可正式發言,又怎會需要以這些「小動作」來表態?

反而,地方官員經常想「揣摩聖意」,便只得從中央官員的某些舉動來瞎猜,更甚者,或會藉某些中央官員的言論來「狐假虎威」,或「假傳聖旨」的為自己造勢,古今中外相類近的例子,實在是多如牛毛。

若認真的理解國情,當知道中央政府施政越來越嚴謹,禮數是一回事,但考核官員得失的基準亦越見客觀。簡單來說,就如古時候的「科舉考生」一樣,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成績」,則只能乖乖的等「放榜」,察看「皇帝」或「考官」的「眉頭眼額」,根本意義不大。因為「考試制度」越來越客觀和嚴謹,「皇帝」或「考官」的個人好惡或與「科舉考生」的關係,不會是一個評分基準。

林鄭難得做了「習並肩」,便如「劉姥姥入大觀園」一樣,急不及待的與張建宗一起「唱雙簧」,還拋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一句話來來自吹自擂。林鄭與張建宗二人,一來明顯不懂得國情,二來亦有違為官者應當謙退低調的態度,亦教人感到十分奇怪及可悲。

還記得「習握手」之事乎?

其實,為何港媒總要從這些小事來捕風捉影呢?香港雖然自稱是「國際城市」,亦深受西方文明影響,明明對中國傳統以來的官場文化嗤之以鼻。最有趣的是,往往相同的禮數亦明明見於西方,若由英美政客為之,則香港人大都讚頌。但如果中國官員有相同行徑,則多批評為舊式官僚文化。

既然香港人這麼鄙視中國式的官場文化,為何又往往多次以這種目光來看官場的形勢呢?港媒和香港的政客,「誤打誤撞」的拿着一點小事,對中央政府的取態亂猜,實是屢見不鮮。記得於2015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亞投行成立儀式,入場時曾主動與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握手。當時便有傳媒大造文章,認為這是「習大大欽點曾俊華」。還有人認為「梁振英將要坐牢,然後由曾俊華頂上」。最較人感到有趣的是,港媒胡亂「假傳聖旨」也罷了,居然很多政界中人,也似乎信以為真,甚至連當事人曾俊華先生,也因為當年的「習握手」,而決定參選特首!

讀者當然會記得,「習握手」最後敗選,根本從來就沒有什麼「欽點人選」,而香港特首不是透過選舉辦法來產生的麼?除非中央政府根據《基本法》的規定,把特首產生的方式,由選舉改為委任;否則,「欽點」一詞,又從何說起呢?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人,醉心武俠小說創作,學研社成員;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和《天人》等小說。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