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關」名額如何分配费思量 文:文瑜

政務司司長李家超25日在深圳出席第二次內地與香港疫情防控工作對接會議,商討通關細節,以全速推進恢復內地與香港逐步有序「通關」。近期內地專家團在香港視察防疫及檢疫措施後,初步滿意香港的安排,因此通關時間或比原預計提早,很大可能在12月10日左右恢復有限度免檢疫通關,港府相關部門已開始籌備,被要求要準備就緒,不過首階段通關設有名額限制每日不多於1,000人。

盼了快兩年的通關這次終於有了眉目,我相信對很多港人來說是一件很可喜的事,但因為有配額限制,所以配額如何分配是大家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有家長希望配額留給跨境學童,亦有分隔兩地的人士希望取得配額,讓家庭團聚。但最終如何分配,當局表示商務、恩恤及人大政協北上開會等,料將撥入優先群組,最終如何審核須待落實細節。

在疫情沒有爆發之前,兩地每天正常來往人員以十萬計算,而現在限額1,000人,也就1%都不到,肯定是遠遠不夠的。雖然說應該商務優先,但是兩地也有很多探親等一些體恤的需要,這點也不能忽視,如一些年邁或者重病的親人,這些需要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雖然從事商務的人是為了賺錢,探親類不為賺錢,但有些東西當局也需要考慮人文關懷的一面。所以如果把所以名額都給了商務人士多少還是有些不近人情。

但無論是商務還是探親,如果我們各分500個舉例,怎麼分配也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首先第一個是怎麼樣的人才符合這個要求。說到探親,香港700多萬人裏面,現在有直系親屬在內地的少說也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這麼多的人,那探親是先優先哪些?有人說是病重、奔喪類優先,真實性又如何去甄別?這些人申請的時候,是否需要提供證明,而政府部門又如何識別這些證明的真偽呢?

個人還是家庭為單位各有難處

每天如果有1,000個的這樣的申請,如果我們要人工的一個一個去甄別裏面的申請的材料的真偽,然後人工來判斷哪一個的輕重緩急,這個事也會引起很多的爭議,也是很難以操作的。

另外,申請到底是以個人為單位申請,還是以家庭為單位申請。以個人為單位是比較容易操作的,每一個人只要提供他的身份信息就可以,但是也有點不近人情,如果兩公婆都申請,那可能老公給通過了,老婆的就沒通過,那難道就一家人分開回去嗎?但如果以家庭為單位,又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要提供這個家庭關係的證明,比如說夫妻要提供結婚證,父女、母子他們要提供出生證等,如何去甄別也會變得較複雜。

所以雖然通關在即,但名額如何分配,申請者又如何去審核,都是當下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唯有寄希望疫苗的接種率再上升,和新冠特效藥的早點面世,等到這個病的死亡率不斷降低後,就好像普通流感那樣常態化後,就可以全面通關,那時我們港人就真正可以「回家」了。

文:文瑜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