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4月底的政治局會議是開得時間偏早,25號開說明局勢變化大,政策部署節奏需要加緊步伐了。會議透露了許多的想法和判斷。
而且,我感到中國高層對國際環境的判斷偏謹慎悲觀,並做好了鬥爭準備。
首先,是關稅戰的態度:打,奉陪到底,談,大門敞開,不願打也不怕打。高層對國際環境的惡化程度是做好了充足的思想準備的,說外部衝擊影響加大,對國際局勢的定調首次用了「鬥爭」,這一詞在這次會議屢次提到。

態度之外,是如何應對的問題。會議提到要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用聽得懂的話就是做好自己以應對外部的急劇轉變。
這兩日特朗普頻頻開口稱中美雙方已經開始準備在談,而中方屢次闢謠,一時間也陷入了疑雲,也進一步降低了特朗普的可信度,這對國際投資貿易都是極大的傷害,中國也只能做好自己的事。

其次是會議沒有公佈新的宏觀政策,更沒有外界期待的放水救市。事實上,根據3月《求是》發表的去年經濟工作會議的發言,我已發現中國宏觀政策短期內是不受關稅影響的,不會有快速、大幅度的政策調,依舊還是先用好原來的財經政策,重點是注重經濟結構平衡,此次會議的確延續了這個思路,用好、用足已有的政策,說明之前的支持政策都還沒有用完,那麼中國高層將根據形勢變化及時推出新的刺激政策,並不急於當下,當下仍需要繼續謹慎觀察,不過推出政策的節奏上還是會加快的。比如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還有超長期特別國債等的發行使用。
由此我們可以簡單總結,現在情勢還沒有去到最惡劣的情況,現有的政策還有使用的空間。
好,那如何應對關稅戰。
第一是找新的市場。如提出要加大開放服務業的試點,加強企業走出去的服務,更加積極維護多邊主義。最近隨着中外高層互訪,中歐關係也明顯出現了升溫跡象,歐洲在考慮對國產電動車實施最低的價格配額取代,去年開始徵收了45.3%的高關稅,原本拜登時期美國成功拉攏了歐洲站到了同一陣線,但現在歐盟高層準備7月份要來北京了,中國此前也提出反對任何一方以犧牲中國利益爲代價來達成協議,越南也緊急表態與美的貿易談判,不應損害其他市場,可見中國的警告還是見效的。

面對碎片化又集團化的國際局勢,中國唯有主動出擊,加緊佈局,做好多邊貿易跟開放。
第二是穩住國內市場,如幫助受關稅衝擊大的企業。會議首次提出了「穩企業」,提出要加強融資支持,企業更容易得到了財政支持,同時加快推動內外貿一體化,對受關稅影響比較大的企業,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
更重要的是推着企業往高質、高標準,還有高科技的方向去發展,加快實施人工智能加行動,用產業升級規範競爭去對抗風險波動。
針對國內就業和失業問題,會議提出保民生、穩就業,比如說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的提升;比如說要提高中低收入羣體的收入,要健全全社會救助體系,要穩住糧食這些基本物價,最後就是靠內需。
但最重要的是要大力發展服務消費服務業,服務業在支持就業方面好處眾多。服務業涵蓋領域廣泛,包括餐飲、旅遊、教育、醫療、金融等,能容納不同知識水平和技能層次的人群,就業要求相對較低,提供了就業機會。此外,服務業多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能夠直接創造大量的就業職位,對緩解就業壓力作用顯著。再者,服務業的發展還能帶動相關產業的就業,如物流配送帶動運輸、倉儲等崗位的增加,形成就業乘數效應,促進就業市場的繁榮。

所以,會議提出儘快清理消費領域限制措施,如車牌搖號,如各種限購,又如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因為銀髮族依舊是中流砥柱。
形勢比人強,焦慮抱怨都改變不了任何現狀,唯有做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文:悠 然
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