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升級 韓國垂死掙扎 文:悠 然

筆者一直相信,要了解紛紛擾擾的政治關係,最好的方法是從經濟入手。

三月初,韓國總統尹錫悅訪問日本,是日韓領導人時隔12年後再重啓雙邊穿梭外交。臨行前,尹錫悅接受了採訪,表示日本已經「通過歷屆政府,就過去的殖民統治表達了深刻的悔恨和衷心的道歉」,並說兩國關係不應再爲歷史恩怨對抗。

尹錫悅是右派,右派從來都有親美友日的傳統,但對華態度是正面友好的(除了前總統朴槿惠容許美國部署薩德事件),因為中國是韓國最重要的市場,韓車、半導體、手機、電器、韓星、化妝品等,都曾在中國市場雄據一方。不過,自尹錫悅上台後,韓國對華政策卻有愈來愈敵視的傾向,早前在防疫上對中國人的歧視、美韓英在近北韓邊界演習、締結與北約的合作夥伴關係、意圖重新部署薩德等,都讓人看到尹錫悅政府對華態度的急速冷凍。

不少評論者會從美國威逼韓國的角度來說,但自2014年始,美國便一直在構建排除中國的經濟圈,著名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就是當年蘊釀,並由美國、澳洲、汶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紐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於2016年2月4日簽署的。留意名單中沒有韓國,時任總統的朴槿惠甚至站邊中國,出席2015年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閱兵式,成了普京以外,中國最重要的貴賓。

所以,韓國和日本不同,日本是緊跟美國的亞太政策,韓國是努力地執行相對獨立的對華政策,美國的壓力固然愈來愈大,但韓國的轉向是另有一個原因:經濟

韓聯社在28日的一篇報導,正是經濟原因的注腳,今年1月韓國對華貿易收支出現39.33億美元逆差,中國成爲1月韓國最大的貿易逆差國,曾是最大順差國的中國,居然成了最大的貿易逆差國!

同時,今年前2月對華貿易逆差累計50.74億美元,逆差規模同樣排在第一。這是中國首次成爲韓國單月、全年最大的貿易逆差國。3月對華貿易狀況也未好轉,前20天對華出口同比減少36.2%,自華進口增9.1%。

我看了貿易數據的細分,韓國對華貿易逆差最大的品目是精密化工原料(-18.49億美元)、乾電池·蓄電池(-13.78億美元)、電腦(-11.24億美元)、工業電子設備(-7.32億美元)等。

韓方的解釋是中國貿易結構逐漸轉變爲內需驅動,尤其是中國主導出口中間產品和消費品,與韓國的出口結構相似。也就是說,隨着中國高科技中間產品和高端消費品出口增加,中韓貿易呈現產業內貿易趨勢。這話最直白的說法是曾經互補、韓國佔優勢的貿易關係,已發展成中勝韓輸的零和遊戲。

在和中國經濟有關的一系列文章中,我都在說一個觀點:近年中國產業升級極快極大,對韓日的優勢產業已成碾壓式,東亞三方互補成為零和遊戲,韓日對華優勢產業正在一個一個被替代。

從韓國近年對華的貿易數字可以觀察到:
2018年 順差556億美元
2019年 順差290億美元
2020年 順差237億美元
2021年 順差243億美元
2022年 順差只有12億美元

從順差556億到12億,數據反映的是中國的產業升級,事實上,從去年5月開始,韓國便由順轉逆,那個月是逆差10億美元,然後數字不斷增加,到今年一月就是39.33億。同樣情況還有日本,日本對華早就是貿易逆差了。

韓國的產業鏈遠不如中國齊全,又不如日本精細,韓對華逆差,主要還在高新科技上,如新能源電池的原材料鋰、鈷等,韓對華的依賴度是95%,韓媒形容是「一旦中國切斷原材料供應,韓國電池生產可能完全停擺。」

又以面板工業為例,韓國幾乎已退出LCD生產,OLED曾是韓國最強項,但南韓OLED面板全球市佔率,從2016年的98.1%下降到2021年的82.8%,跌幅貌似不大,但趨勢明顯,同期中國的OLED市場佔比則從1.1%大幅上升到16.6%,我相信在不久將來,韓國在OLED市場必節節敗退。

隨着中國更進一步產業升級,韓國的逆差必會更大,而韓國又極度依賴別國的資源,一個錢愈賺愈少,又不能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其政治外交的獨立性將愈來愈少,今天韓國倒向美國是作垂死掙扎,到了中國產業完全成熟,韓日就只能是深深融入中國產業鏈,東亞整合也水到渠成。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