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動態清零是否要改弦易轍? 文:悠然

我們回憶一下兩年來的大多數國家的防疫歷程:

第一階段是嚴防死守,結果除了中國、新西蘭、越南和北韓等少數國家外,全球淪陷。

第二階段,全力施打疫苗。疫苗剛出來的時候,各國政府擬訂的策略大致就是打完疫苗就能重新開放,結果是新的變種層出不窮,原先的疫苗幾乎等於白打,於是每一次大變種就打一針,唯一好處是打針預防重症,減少死亡數字。這個階段能堅持清零的大國只有中國。

第三階段,反正清不了,那就和病毒共存。歐美更通過專家、傳媒之口, 「創造」了可接受的的死亡率,並重點描繪開放後就能回到從前的美好願景。當然,更要盡量誘導中國放棄清零,於是,抹黑、嘲笑、作假等手段層出不窮。

問題來了,想共存的人究竟想和哪一種病毒共存?今天的omicron貌似傳播性強殺傷力弱,但誰能保證明天不出現殺傷力強大的病毒?要知道這陣子,南韓、丹麥、英國等死亡數字又再增加,而單以過往病毒的殺傷力計算,美國兩年多下來的死亡數字就突破了一百萬,比它死於第一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人還多。就算針對新變種的疫苗快速投產,全民普及一次也是極其恐怖的開銷, 而且要一遍一遍的打,每出一個變種,就要來一回,財政、衞生和行政體系能支持下去嗎?

所以,中國的上策是堅持動態清零,再靜觀其變。外國接受新變種一輪一輪的洗禮,也為中國動清零提供了經驗和民意。中國的靜觀其變,就是看還有沒有下一波,只要一段時間沒有新的病毒變種,再慢慢放開, 放開的同時,加重發熱門診和輕症集中隔離,這個過程必然會有極少數人死亡或者隱患病而產生長期的後遺症。

動態清零和病毒共存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西安、上海、深圳都能讓我們看到代價,只不過不動態清零的代價更大,深圳以一周時間成功阻截傳播,代價是比開開關關或病毒共存要少得多。而香港的情況也給予了很多啟示,反映了直接放開或情況失控的嚴峻後果

其實最近中國政府已在宣傳上慢慢變化,正在探索新的防疫方案,如診斷標準變化、輕症集中隔離方案等等,但總體上還是處於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位置,這個位置對世上其他國家都是夢寐以求的。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