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香港改革,是要改什麼? 文:陳凱文

日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與幾名港府財金官員訪京,獲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接見。會面期間,夏寶龍除了循例地肯定港府財金系統的工作和成效外,亦提到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對於面臨內外環境深刻變化的香港來說,同樣要識變、應變、求變,通過改革實現更好發展。希望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入理解和領會三中全會精神,把握機遇,銳意改革,主動作為,加快推進香港由治及興。

事後,自然是一大批文章,支持夏主任的改革呼聲,但得罪人也要說一句,大部分文章要不是流於政治表態,要不是流於表面,強調現在香港面對的地緣政治形勢和經濟發展變化,着實有改革的必要。另有一些文章,會結合三中全會《決定》中涉及香港的部分一同解讀,強調香港現時在金融、航運與貿易層面遇到的挑戰,卻鮮有見到什麼實質建議。總的來說,便是大家都說要改,卻似乎不太能說出要改什麼。

其實,中央要求香港改革的聲音,從來都不是現在才有。早在特首李家超上台的2022年,當時適逢是香港回歸25周年,國家主席習近平為此特意來港,便已表示「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到了去年底的全國港澳研究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夏寶龍在講話中又重提「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着力破解經濟社會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換言之,中央對於香港改革的要求,其實一直十分清晰,那便是「破除利益固化藩籬」。然則,何謂「利益固化」?有人可能會覺得,這番話主要是針對現有的既得利益者,但是熟悉唯物史觀的朋友,都會知道問題不只是存在某個個人或利益集團,而是指香港現時的生產關係,造成了階級固化的現象。用普遍港人較易接受的西方社會學術語,便是貧富兩極化和社會流動性降低。

簡而言之,便是香港作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在按資分配的生產關係下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累積,之後便出現了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現象,而且因為資本已逐步在市場形成了寡頭壟斷,草根階層越來越難實踐階級飛躍。與此同時,財閥由於能夠繼續靠着過去的經濟發展模式,便會出現路徑依賴,不熱衷於推動盈利模式未明確、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新興產業,最終導致社會在新興產業的發展中落後於人。

在此情況之下,社會的產業結構便會逐漸變得單一甚至畸形,再加上社會階梯失靈,年輕一代的工作積極性將會降低,坊間不時出現年青人「躺平」的輿論,某程度上便是社會階梯失靈的一個反映。另一方面,隨着經濟出現寡頭壟斷,又缺乏新的經濟增長點,舊有的中產階層,或更準確一點的是夾心階層,開始發現下一代若要維持原有階級,將會變得越發困難,於是社會興起了所謂「贏在起跑線」的說法,甚至出現中產生育意願降低的跡象。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