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融合」倡議為近年青年關注議題之一, 亦是熱度較高的新概念。 簡而言之,大融合者不限地域、工種或全職與否, 唯材是用及達致人才匹配最優化,使每個崗位的齒輪效應最大化。 當然,現實往往荊棘滿途令理想難以達到,當中俵俵例子如前境不確定性、薪酬待遇不理想、誘因偏低、甚至工作與生活平衡往往成為窒礙大融合發生的可能性,是故筆者特此撰文細表及剖析人才大融合的必要性及願境。
首先,從灣區戰略(GBA strategy) 層面,粵港澳大灣區重要概念包括「互補經濟」及「一小時生活圈」等都高度依賴人才大融合。 人才不受地域限制而展開橫向流動,則有利九市兩區經濟角色重點化, 例如深圳前海作為項目孵化園區、深圳科技人才聚集形成東方矽谷、東莞製造業轉型成升格為工業5.0、香港匯聚金融人才成為世界窗口、澳門聚集娛樂人才打造東方威尼斯等,上述種種戰略觀有賴人才大融合的地理融合,青年人需重新審視未來部署,不受地域之限,融入整個灣區。 然而,國家在人材流動性已經早有着墨,包括建構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以及蓮塘香園圍口岸,加強一小時生活圈的可能性,未來港人在深圳工作,並有效透過上述基礎設施一小時之內來回往返工作及居住地並非天方夜譚,更鼓勵青年走出去在灣區工作。
再者,從協同作用(synergy)而言, 人才會因惡性競爭而出現薪酬待遇不似預期,造成人才流失及分配不均勻情況時有發生。然而,在人才大融合情況下,市場增加匹配效率,投資者更易在適當地方得到勞動力,其優勢包括擴充發展度更高、相對時間及金錢成本更少、締造出更大的市場維度,朝共同富裕目標前進。 舉例說明,香港西貢、流浮山及鯉魚門等以海鮮馳名中外,當中人材大融合包括海鮮買手、廚師、有經驗的侍應及投資者,各家各戶都在良性競爭下發揮協同作用。 整個產業鏈都因人才有效在合適的環境工作而令市場活躍,並達到三贏局面,即資方、勞方及客方,並相信人才融合可達致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最後, 從零工經濟(GIG Economy) 角度分析,未來經濟因互聯網、社交媒體及VR 技術等因素,自由工作者將會大量出現。 人材大融合亦需要打破傳統全職概念,有效提供更多臨時、自由、或以工作量作為單位的工作機會予市場。當中,尤以資訊科技、抖音播主或工作坊等為主。 「一人扮演多重角色」為未來人材大融合的重要概念, 令青年工作表現發體驗更理想。
人才融合為時代巨輪所推進的重要概念,十八世紀自工業革命後,人類接納了夜間工作; 上世界未發展資訊科技後,人類適應了機不離手; 本世界自社交平台出現後,人類對工作模式有新定義。與時並進充份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是每一個青年人的重中之重;就此,發揮並學習「人才大融合」的精神絕對是未來適應新時代的一環,祝願所有青年都能發展其所長,為國家及社會貢獻。
文: 小山人
前紀律部隊成員、現活躍於各公職及智庫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