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政府高調且強硬回應外界的抨擊,筆者對此表示贊同,始終不論金融抑或法治的制度運行,很大程度取決於市民及外界對其的「信任度」。若單方面持續被攻擊而不作任何反駁,信心層面在現時中美關係緊張下,的確難以估量其對境外企業的影響。但看到政府最近頻繁且高調的回應,筆者又再開始反思,在什麼需要下政府需要高調反駁,什麼情況下不需要呢?
今次反思的固然是提出「香港玩完」論的摩根士丹利亞洲區前主席羅奇再度訪港,並在媒體及不同場合上高調就香港經濟及前景發表意見及建言,隨後看到特區政府不點名高調回應所引起。由於根據《基本法》外交事務由中央負責處理,特區政府的聲明及反駁,很大程度上是特區層面上的「殺著」,本不應用得太多太密,也讓人感覺政府過於敏感。
政府需要高調回應的必須條件,筆者左思右想下,認為除非相關言論在公眾間成功發酵引起廣泛熱烈討論,否則香港政府沒有必要性及急切性去回應。最鮮明的例子,固然是羅奇上次提出「香港玩完」論被廣泛報道,也包括內地網民提出的「國際金融中心遺址」。言論被廣泛討論而會影響市民對香港的制度信心時,不論發起者是誰,是公眾人物抑或普通網民,香港政府亦有充份理由去高調回應,給予民眾一定信心。
反而其他都是一些非必須的條件,例如發言者的背景,2024年為選舉年,美英兩國均會進行大選。近年中美關係緊張,美國輿論大力阻止中國崛起,必然有大量政客及好事之徒炒起中美關係,而香港因2019年黑暴事件成為風眼位之一,必然會引來大量攻擊,港府持續高調的回應或成為配合這些政客炒作的行為。當這批政客發現與港府隔空互動有「票」可圖時,只會變本加厲,屆時難道港府又要回應每一個西方政客的攻擊嗎?
回看羅奇今次來港,雖不乏報道但引起的關注度卻比過去為低,始終羅奇僅在「香港玩完」論上添加分析及建議,並未有在基礎上發展新言論。或許其言論會繼續發酵,但現階段其關注度還未足以讓港府回應的程度,港府加入回應必然成為催化劑的一部分。
事實上,雖羅奇未有就「香港玩完」論道歉或收回言論,但從媒體報導中不難看到,羅奇提出更多的是對香港發展的建議及批評,當中不少香港近年提倡的政策方向有重複性,亦並非一面倒的批評,例如並問及怕不怕不能入境時,羅奇表示「看不見不能入境的原因」,又指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是錯誤、香港過份依賴金融業等等,也有值得留意參詳的地方。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