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美印是昨天的蘇美中嗎? 文:悠 然

莫迪最近訪美的行程,吸引了歐美媒體異乎尋常的報道熱情,評論之多和廣,不亞於去年俄烏剛衝突時的盛況。我看到有評論更把莫迪此行和1979年鄧小平訪美相提並論,指「如今美國和印度共同面對中國的威脅,從是次探訪可見美印雙方都選擇暫時擱置兩者之間人權等議題的矛盾,透過彼此的影響力,共同制衡日趨強硬的中國。」

這種把不同時空、不同國家硬套的比較,正正代表美國的路徑依賴,極想重走冷戰聯中擊蘇的打法,當然,更希望結果也和四十四年前一樣。

但,可能嗎?

成語「刻舟求劍」比喻拘泥固執,不知變通,把今天中美印的情況往八十年代蘇美中硬套,就是「刻舟求劍」。

第一,當年的全球化遠不如今天,蘇聯和美國身處兩個體質不同、往來極少的經濟體系。當年美國一國GDP已佔全球33.2%,G7更是主宰了世界經濟;今天美國只佔24.1%,G7和金磚五國的經濟規模旗鼓相當。當年的美國是聯東亞、西歐、阿拉伯等國在世界經濟孤立蘇聯,今天則為自己與盟國不能和中國「脫鉤」而頭痛不已,更遑論中國有RCEP 和「一帶一路」,誰孤立誰已說不準,正是攻守之勢易轉。

其次,印度除了人口數量和中國差不多外,其他方面幾乎沒什麼可比性。戰場上,中國教訓過印度,而蘇聯當年沒有在戰爭中佔到中國的便宜,反倒是中國通過懲越戰爭放了蘇聯十年的血。經濟上,中國是全球最大工業國,而貧困的印度反而是消費強於工業,這是工業化的大忌。

最後,印度不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大政府,而是一個鬆散的聯邦制國家,基層控制力很差。而且如果印度種姓、土地等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那麼基建肯定也做不好,工業成本就會比天高,成本高了,歐美資本會願意投資印度嗎?

從另一角度看,美國原來對打擊中國發展是信心滿滿的,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推特上說:「貿易戰是好的,而且容易贏」。現在結果大家都看到,美國已知道單靠自己遏制不了中國,所以拉了印度來幫忙。

美印的戰略夥伴協議,反映出了美國扶印打中的戰略構想,但構想很美滿,現實卻是矛盾重重。

首先,美國不可能全心全意地幫助印度發展。1979年那次,美國借中打蘇,蘇聯是打倒了,卻站起來一個更可怕更強大的對手,今天扶印打中,美國是否想重蹈覆轍?如果印度真的發展起來,它可以是中國的威脅,更可能是美國的威脅。

根據世界銀行的預估,中國的GDP會在10年之內超過美國,那美國再扶起印度,豈不培養了另一實力相當的對手,而且印度和中國一樣,在美國眼中都是異教徒,是其心必異的。

其次,美國就算想扶持印度也是有心無力。美國能幫印度建煤電廠嗎?美國會修高鐵嗎?美國能夠提供物美價廉的工程機械和礦山機械嗎?美國能製造機床嗎?

全球工業體系最全面的是中國,美歐日加在一起,也提供不出能夠讓一個14億人口的印度實現全面工業化所需要的工業裝備,光靠一個美印協議就能無中生有?

其三,就算美歐日真有技術和有設備,就會白白送給印度嗎?
中國的基礎建設投資一年就是10萬億美元,美歐日能夠每年湊出10萬億美元去支持印度發展嗎?如果要讓印度花錢買,印度有錢嗎?

中國設備價廉物美,美日歐的設備價貴物美,印度是一個窮國,理性的選擇一定是買中國貨,現移船就磡,為孤立中國而買昂貴的美日歐貨,正是贏了面子,輸了裏子,印度是千年民族,會如此愚笨嗎?

更何況,1979年的局勢和今天的不同,今天的國際環境對印度發展工業非常不利,因為其時中國還沒有一個十億人口的超大工業國擋在前面,而今天的印度就面對中國這座大山。

《孫子兵法》:先爲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要對美印「野合」,中國唯一需要做的,是自己跑得比印度更快,只要中國不犯錯,印度取代中國也永遠只是春秋大夢。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