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物」為本的歷史教育 文:鄧家豪

特區政府銳意加強國民教育,提升學生對國家的認知和歸屬感。近日,教育局公開中小學「外評報告」,旨在促進學校互相取經,持續改善相關工作,全面落實國民教育。較早前,愛國主義教育工作小組舉行第一次會議後,亦提出多項建議,為推行愛國主義教育出謀獻策。

「國民教育」、「國情教育」、「國安教育」乃至「愛國主義教育」一脈相承,相互影響。如何運用有限資源和時間,有效地培養愛國公民,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探討和實踐的重要工作。

認識國家 認識歷史

「國民」是國家的持份者,也是書寫歷史的一份子;想了解「國情」,深入探索風雲詭譎的國際形勢,要結合歷史種種千絲萬縷的因果;要一窺世界大局,明白國家所面臨的挑戰與「國安」問題,了解國家歷史必不可少;想培養學生愛國情懷,也離不開認識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 —— 豐富多彩的人文寶典。

國家與歷史密不可分,學習歷史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愫的不二法門。如何建立適切的歷史教材,如何傳遞歷史,培養學生對學習歷史的興趣,就必須要「載體」。要學生生吞活剝各朝代的制度利弊,背誦年份和地名,容易消耗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起翦頗牧」的戎馬生涯,讀起來暢快淋漓的三國英雄事蹟,是不少愛讀歷史的人能如數家珍的故事。「故事」引入入勝,饒有趣味,又因為以「人物」承載,往往能感動人心,令學史之人更容易沉浸其中。

「名人」與「故事」

筆者早前與鮮魚行退休校長梁紀昌談及如何鼓勵學生發奮圖強,改寫命運,梁校長分享其心得 —— 和學生分享歷史人物的小故事。透過「吳下阿蒙」的故事鼓勵學生閱讀,努力學習,比嘮嘮叨叨說教更有說服力。以生動有趣的「主角」代替師長「言傳身教」,化作楷模,同時令其與我國歷史連結,產生共鳴。

教育是生命改變生命的事業,教授歷史也要英魂施以援手,以教育工作者為橋樑,令學生得以與歷史名人對話,向先賢學習。「故事」生動有趣,「人物」有血有肉,鮮明活現,容易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筆者深信以「人物」為本,說中國歷史故事,可以令推行歷史教育事半功倍,有益國民教育。筆者期望歷史教材更著重呈現和分心歷史人物的言行,教師帶領學生參加以歷史人物及其事蹟為本的展覽及博物館,嘗試「以人為本」教授歷史。

持續改善國民教育

加強國民教育是一項重大教育工程,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和持續改善其效率,公開外評報告正好提供了一個平台令社會各界就改善國民教育工作集思廣益的機會。國民教育要在教育體系真正紥根,需要各界共謀良策,找出有效的方式,令教師和學生都能適應,也能持續有效地推行。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